地产商的“转型”
在政府调控的巨大压力之下,房地产开发商也在经历转型阵痛。
2006年底,一时间在地产市场上叱咤风云的顺驰集团倒掉了。断裂的资金链让顺驰创始人孙宏斌的地产霸业梦碎。从2003年到2004年上半年,顺驰可谓全国到处“开花”,在超常规扩张的过程中,引来业界对顺驰的关注和议论,其中对顺驰资金链的质疑最为突出。
2004年,《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打通顺驰北京地区新闻中心的电话,几经周折,电话转给了北京地区一位杨副总,他表示,顺驰的资金来源是多渠道的,资金链绝对没有问题,主要是靠快速销售、快速回笼资金实现资金链的正常运转。另外,合作伙伴的钱和金融机构的融资也是顺驰资金的一大来源,所以外界对顺驰资金链的担忧是多余的。但他表示不方便回答更多的问题。
但一位业内人士却质疑说:“那就是挪东墙补西墙,利用不同项目进程之间的时间差,通过资金在多个项目之间的调配,来保证资金链不至于断裂。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这是在玩现金杂技。”
最终,在政府持续紧逼的调控下,顺驰的资金链持续紧张,2006年,顺驰(中国)55%的控股权以12.8亿元的超低价转手香港路劲基建。
令人吊诡的是,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2008年底国家出台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后,2009年房价再次走高,让许多开发商的资金流变得充裕,许多本来已经资金链紧张的开发商重获生机。
顺驰创始人孙宏斌事后就说,其实在当年,顺驰绝对是贱卖了,“从市场后来的发展来看,假如我再挺过一两年,那顺驰的情况将大为好转。”
2013年孙宏斌卷土重来。如今身为融创中国(1918.HK)董事长的他,在土地市场十分激进。2013年9月4日,融创中国以7.3万元/平方米的价格夺得北京农展馆地块。根据《中国经济周刊》封面报道《2013中国地王图》的统计,农展馆地块的单价不仅是2013年北京乃至全国的最高价,更是2004年土地出让制度改革以来的最高单价地王,也是最近20年来成交单价最高的一宗地。
“我其实不是一个激进的人。江湖上都说我激进,我真的不是一个激进的人,我骨子里是一个偏理性的人,厌恶风险。朋友说人有不知死和不怕死之分,我应该是不怕死的。”孙宏斌如是说。
但是,随着房价、地价的上涨,有开发商对目前的经商环境深感不满。如华远地产(2.42, 0.00, 0.00%)董事长任志强屡屡抱怨,地价太高,买不起。最终,华远地产只得败走一二线城市,转战二三线城市。
而且,见惯市场跌宕起伏,有着“小超人”之称的李嘉诚,其旗下长和系(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则在中国抛售物业。2013年,长和系宣布,成功以超30亿港元的价格出售位于广州的西城都荟广场。
这在地产界引起了较大震动,以至于很多业界人士认为,房地产行业并不会迎来新一轮狂欢,而是在衰落前最后的狂欢。王石就在微博上评论道:“精明的李嘉诚先生在卖北京、上海的物业,这是一个信号,小心了!”
但也有开发商对未来的地产市场表示乐观。当选2013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张玉良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改革的方向和具体思路,这将形成经济的持续利好。对于中国未来,无论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还是新型城镇化的需要,都需要城镇化。“房地产开发企业仍是城市建设开发的主体成员之一,是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在城镇化过程中,企业应发挥参与、建议的作用。我认为,未来10年,房地产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仍大有作为。”
不管开发商目前是否如履薄冰,但残酷的现实是,姜晓明有些后悔了,假如当年听了开发商的话,买了房,现在的生活是不是不一样了呢?
早在2005年第一期的《中国经济周刊》中,房地产业被评为十大暴利行业之首。
当时房地产业当选的推荐词是:“没有哪一个行业的绝对利润值,能挑战中国的房地产业的暴利,没有哪一个行业的利润,能超过房地产业的暴利。2002年进入《中国百富榜》的房地产大亨为25人,2003年为35人,2004年为45人。2004年,近乎疯狂的房价继续快速攀升,涨幅高达13.4%。”
这样的推荐词,至今听起来也如芒在背。不管如今的地产业是否还有如此的高利润,但中国百姓的安居梦想还需时日方能实现。而这有待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市场的健康发展还有开发商的理性开拓。
返回海西房产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