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炒房”导致实业发展受困
记者在温州调查发现“弃房”只是表象,温州更大的问题是前几年“全民炒房”将丰裕的民间资本吸引到楼市之中,多数企业家大玩资本运作等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因“失血”而错失转型良机。如今楼市遇阻、外部经济环境趋恶,温州企业普遍遭遇经营困难,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整个温州经济也遭遇发展之厄。
温州当地企业主史哲说,温州因“炒房团”而闻名,如今正为“炒房”付出代价“温州"炒房团"是多种因素促成的,比如,民间财富充盈、温州人敢闯敢为、民间借贷市场发达,以及当时经济刺激政策的出台和银行宽松的信贷"放水"。”曾参与“炒房”的史哲说,当时他周边所有的亲戚朋友,不管是企业主还是公务员,全都投入到“炒房”之中。
“全民炒房”抽干了温州民间资本。据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的统计数据,在2008年-2010年期间,温州房地产市场资金规模约为1000亿元,而历史最高峰达到2000亿元,民间借贷占到楼市资本的约六成。“楼市就像一个磁铁,吸走了民间、企业、银行等几乎所有可流动的资本。”陈鸿说,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企业荒废了、民间没钱了,资本都沉淀到楼市中去了。
“全民炒房”让实体经济“失血”,房价下跌刺破楼市泡沫,温州经济“脱实向虚”后遗症显现。来自权威部门的数据显示,2012年在16个主要经济指标中,温州市大多数指标处于全省“倒数”行列,其中人均G D P、G D P增幅、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等9项指标均倒数第一。而多年前,温州发展历来雄居浙江省前三名。
可为其他城市警示的是,“炒房”更大的问题是错失产业转型升级机会。《经济参考报》记者在温州多个“块状经济”乡镇调查发现,近几年,这里的产业主导依旧是皮鞋、纽扣、拉链,利润早就被人工成本吞噬,企业纷纷陷入经营困局。“不管是"弃房"还是民间借贷危机、担保链危机,说到底都是因为企业脱离主业、实业而起。”史哲颇为感慨地说。
实业“失血”的后遗症仍在继续。一些银行人士表示,当前出现“弃房”的主因是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温州企业形势普遍不好,并非由银行抽贷造成,而是当地企业发展路径出了问题。部分企业因为“炒房”濒临倒闭,企业主纷纷归因于银行收贷抽贷,甚至要求政府救助,结果救下来后,他们继续“炒房”,这样的企业只能在“低小散”里打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