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榕城腾飞的《骏马飞腾》、展现南后街民国时期典当行盛况的《当铺》……上世纪中期以来,我市主要城市雕塑的分布逐渐形成“一个中心(五一广场),两条轴线(南至白湖亭、北至华林路、东至鼓山、西至金牛山公园),四条廊道(南江滨公园、北江滨公园、白马河公园、晋安河公园)”的格局,种类繁多。然而近十年来,我市城市雕塑出现特色少、发展慢、评价缺位等问题。福州市政协委员通过近一年的系统调研,提出了《关于加强福州市城市雕塑建设的建议》。
委员林卫东认为,虽然我市已建设了一些城市雕塑,但有地域性、代表性的精品很少。福州拥有船政、三坊七巷、寿山石、昙石山等地方特色文化,还有很多名垂青史的伟人,这些方面的特色城市雕塑群少之又少。
另外,委员兰桂兰、付小苑、林卫东等认为,五一广场前竖立着《八闽儿女》雕塑,后面是福州市地标《三山一水》,对面于山堂前还有三尊雕塑,雕塑过于集中,不能突出重点雕塑所要表达的意义。
市政协经建委指出,我市尚未形成统一的美学评价体系,大多停留在题材及内容的推敲上,雕塑的形式以写实创作为主,质量良莠不齐。
据了解,目前我市城市雕塑现存280余尊,主要建于1985年~1999年,其中鼓楼区占一半以上。主要形式有圆雕、浮雕等,有主题纪念性、广场标志性、公园绿地性、商业装饰性、专题展览性等功能。1998年省政府发布《福建省城市雕塑管理办法》,但我市至今尚未出台相关法规,导致雕塑管理及后期维护部门不明确。为了提高我市雕塑建设水平,我市曾举办“中国福州·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展”,展览汇集33个国家和地区的771件作品。其中,60多件作品被制成足尺雕塑永久性地在闽江公园展出。
通过系统调研、考察,市政协经建委认为,要发掘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品牌,将福州雕塑建设根据文化分为“榕城文脉、民俗文化、城市发展”三大主题雕塑群,提炼出能充分体现福州本土人文特色、独特文化魅力和城市精神的优秀雕塑作品。从主题、题材、表现形式、功能类型、尺度体量、材料意向六个方面进行控制,按照“两个核心、五大廊道、十大门户、多个节点”的总体结构体系,抓住福州2015年举办城运会的契机,大力推动城市雕塑建设发展。 (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