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争议
如果说香港楼市存在泡沫已确定无疑,那么北京楼市的泡沫说则面临诸多争议。
张大伟认为,和香港一样,北京楼市存在一定泡沫,“主要是房价与收入比差距实在太大”。从房价收入比、房价租售比这两个判断房地产价格是否合理的指标看,目前北京这两个指标均明显超过国际惯例。
“北京是执行限购最严厉的城市之一,房价仍然上涨,说明有大量的自住与改善性住房刚性需求存在。”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苏艳认为,北京楼市是需求导向型的,有刚需支撑,且库存处于历史低点,并不存在泡沫一说。
证券分析师王德勇称,北京与香港最大的区别在于,北京2008年以来人口膨胀非常厉害,住房需求旺盛,且买得起房的越来越多;而香港楼市缺乏当地人口支撑,“近20年人口增长很慢,本地需求实在有限”。更多是投机性需求,大陆甚至欧美投资者陆续进场推高了房价。他指出,香港这种情形很有风险,一旦预期发生反转,房价大幅下跌成为必然。
北京有需求是否就意味着没泡沫?
张大伟认为,需求和泡沫并不存在必然联系。购房更多时候是恐慌性需求,并非当下的需求,而是提前透支的需求。“虽然限购政策让一部分投机客离场,但是不排除部分人将现房用作投资手段,仍有风险。”他说,“北京的区位优势太吸引人,不断有人接盘,玩击鼓传花的游戏。越往后风险越大。”
范小冲对本报记者表示,住宅需求增加,市场泡沫减少或消失这种逻辑,只在真正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适用。“房地产行业面临的政治经济环境是相对畸形的”,他指出,不合理的土地、税收政策推高房价;公务员、央企职工能通过特殊渠道拿到福利房;北京的限购政策则限制了外地人买房的需求,阻碍了住宅的自然流转,违背一般经济规律。在这种环境下空谈需求、供给与泡沫,行不通。
21世纪不动产市场总监桑雨枫认为,正如很多成熟的市场经济理论和规律无法解释中国的经济现象一样,泡沫论也无法准确解释北京等城市的房价,为什么这么高,而且在严厉的调控政策下也一直在涨。正如人们呼唤经济的深层次改革一样,现有的房地产调控思路必须改变,要在尊重经济规律的基础上,重建整个房地产制度,否则永远是盲人摸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