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应姚长盛先生邀请,再次参演系列财经剧《拆弹专家》第二季,名为《做局》,讲述了收藏品市场中通过对一匹难辨真伪的古董银马流转的故事,用戏剧化的台词,分析银马暴涨暴跌的财经案例。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是首次触电,我们演得是同一个职业——银行行长。行长们的金融创新如“艺术品抵押”、“艺术品信托”,在货币超发的大时代背景下,对真伪难辨的古董银马,经各路美女、二炒家和三行长的轮番接力,价格从100万翻倍至2亿元。这不是荒诞的故事,而是“中国式钱荒”演变的电影版。故事不讲了,请大家自己看,会很有启发。我只想分析一下“中国式钱荒”可能的演变趋势以及对房地产的影响。
一、“中国式钱荒”的特点
近期出现的“流动性不足”的情况可概况为“中国式钱荒”。它的特点是宏观层面流动性的泛滥和微观层面的流动性枯竭。一方面,广义货币M2在短短的过去五年间,就从50多万亿翻番到如今的超过百万亿。钱不可谓不充足,但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态势还在加剧。
二、“中国式钱荒”产生的根源
根据媒体上的总结,产生“中国式钱荒”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政府打击热钱进入中国的“假出口”渠道,减少了外资流入;二是美联储宣布将逐步退出量化宽松的计划;三是补缴法定准备金或贷款增长较快的影响等。但这些只是表层原因,深层次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
有两个观点引人思考:
观点一、利率“剪刀差”导致资金错配甚至“庞氏骗局”
百姓把钱放在银行感觉利息太低,对相对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有巨大需求,而金融机构也乐意提供这类产品。金融机构通过低成本融资,尤其是短期融资,将融来的资金投资在更长期、风险更高的项目中。这种“短融长投”的商业动力就来自利率“剪刀差”,最终导致资金错配,甚至可能会演变成“庞氏骗局”。
因为无论是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还是很多在产能过剩领域的重复投资项目,现金流都很薄弱,资金流动性差。非如此,这些投资项目也不会借“贵的钱”,这些钱用于“借新还旧”。在资金收紧的环境下,总有一天会还不上本金和利息。这就是金融史上屡试不爽的借新还旧,把饼越画越大的“庞氏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