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首页 > 博文 > 正文

刘杉:没有政府规划的城镇化才理性

海西房产网 发布时间:2013.06.13 来源:刘杉博客

导语:在中国新一届政府眼里,城镇化是中国未来增长主要动力,本届政府因此被打上了强烈的城镇化烙印,外界对高层有关城镇化的表态也就异常敏感。日前一则有关城镇化规划的报道引发社会关注。先有报道称,李克强总理否定了发改委40万亿投资的城镇化发展规划,接下来发改委官员辟谣说,并无高层否定方案一说。
标签:   城镇化

  中国目前有2亿多农民工,其中一半分布在小城镇和中小城市,另一半分布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相较大城市,小城镇户籍门槛低,房价便宜,农民工市民化过程已经在进行中。尽管有些农民工尚未形成户籍人口,但很多人生存状态已经与户籍居民无异,现在需要的是放开户籍限制,尽快让农民工转化为城镇人口,享受其应有的社会福利,而非大搞城镇建设。当然,如果政府能够从宏观层面整体布局小城镇医疗和教育等服务业发展,小城镇经济尚有较大增长空间。相对于政府官员和开发商片面理解的房地产繁荣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最大的成长空间就在于发展服务业,而非建立新的城镇。

  “人的城镇化”显然无法吸收增量农村人口,小城镇农民工就地市民化有多大空间亦并不明确。当然小城镇发展也会分流中心城市劳动力,但分流能否成为现实,以及劳动力流动对大城市产业链会产生何种影响,仍需严谨论证。

  另一个让人担心的问题是,在城镇化趋势下,小城镇快速发展必然带来新的环境问题,小城镇能否宜居,不得而知。

  城镇化是“中国梦”之外最为流行的中国词汇,但无论是决策者,还是理论界,在谈论“人的城镇化”时,并未对宏观经济格局做出令人信服的分析,这让人感觉城镇化政策带有“人为”的痕迹。

  面对城镇化可能的陷阱,政府应保持一份清醒认识,必须厘清城镇化发展路径和其可能的经济后果。从城镇化角度看,政府主导,不如政府引导。

  一个现实逻辑是,目前城市化率不高,问题并不在于城市吸收人口不够,而在于没有放开户籍制度,大量农民工在城市成为流民,无法转化为城市人口。因此,“人的城镇化”不在于建设,而在于制度改革。只有改革户籍和土地制度,才能完善人口流动的社会环境。在人的需要下,城镇经济自然有增加供给的需要。

  从这方面看,政府需要做的,只是改革,而非规划。没有政府规划的城镇化,才是理性的城镇化。

海西房产网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海西房产网”,获取楼市新闻资讯。
地产要闻,一手掌握!更多关注@海西房产网官方微博
推荐微博
更多

今日热点

楼盘动态

地产招聘

更多>>
热门楼盘:更多>>
热点推荐
购房工具

楼市画报

楼盘广告

更多>>
福州楼盘签约:销售排行>>
>>相关新闻 更多>>
关于我们 | 公司招聘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h0591.com © 2013 海西房产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1002896号
客服电话:0591-83784488 客服QQ:18512029 378670880 466844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