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有2亿多农民工,其中一半分布在小城镇和中小城市,另一半分布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相较大城市,小城镇户籍门槛低,房价便宜,农民工市民化过程已经在进行中。尽管有些农民工尚未形成户籍人口,但很多人生存状态已经与户籍居民无异,现在需要的是放开户籍限制,尽快让农民工转化为城镇人口,享受其应有的社会福利,而非大搞城镇建设。当然,如果政府能够从宏观层面整体布局小城镇医疗和教育等服务业发展,小城镇经济尚有较大增长空间。相对于政府官员和开发商片面理解的房地产繁荣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最大的成长空间就在于发展服务业,而非建立新的城镇。
“人的城镇化”显然无法吸收增量农村人口,小城镇农民工就地市民化有多大空间亦并不明确。当然小城镇发展也会分流中心城市劳动力,但分流能否成为现实,以及劳动力流动对大城市产业链会产生何种影响,仍需严谨论证。
另一个让人担心的问题是,在城镇化趋势下,小城镇快速发展必然带来新的环境问题,小城镇能否宜居,不得而知。
城镇化是“中国梦”之外最为流行的中国词汇,但无论是决策者,还是理论界,在谈论“人的城镇化”时,并未对宏观经济格局做出令人信服的分析,这让人感觉城镇化政策带有“人为”的痕迹。
面对城镇化可能的陷阱,政府应保持一份清醒认识,必须厘清城镇化发展路径和其可能的经济后果。从城镇化角度看,政府主导,不如政府引导。
一个现实逻辑是,目前城市化率不高,问题并不在于城市吸收人口不够,而在于没有放开户籍制度,大量农民工在城市成为流民,无法转化为城市人口。因此,“人的城镇化”不在于建设,而在于制度改革。只有改革户籍和土地制度,才能完善人口流动的社会环境。在人的需要下,城镇经济自然有增加供给的需要。
从这方面看,政府需要做的,只是改革,而非规划。没有政府规划的城镇化,才是理性的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