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社科院发表的一篇题为“供求失衡中国房价面临全面失控”的文章,立刻引起了一片哗然。社科院的观点认为,受2012年底房地产交易量大幅放大的影响,2013年新增房产供给将相对偏紧,而存量住房供给则取决于调控政策走向。就全国平均状态而言,持续的“求大于供”是推动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社科院报告警告,住房供求已经失衡,房价面临全面失控,如果不及时推进改革,那么市场还将出现大起大落。
对于社科院的观点,赞同声、反对声、拍砖声不绝于耳,业内的业外的,专业人非专业人纷纷跳出来发表言论,房价失控说,到底谁对谁错?
应该承认,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失衡并不是新话题了,在多年房地产的起起落落但长线上升趋势中,供求失衡始终存在。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以北京为代表的全国大中城市,确实在今年遇到了新的房价上涨问题。因此也就有了北京市相关领导放狠话,房价控制目标直接挂钩相关负责人的“乌纱帽”的消息。因此,正确看待现在房价上涨的风险,既要承认这一风险,又不能高估这种风险。同时还要看到政府调控的决心,以及调控政策作用发酵的过程。
2月下旬国五条细则出台,3月底各地出细则,到4月份某些地方政府还没有很好的落实,导致第一季度尤其是三月份市场依然是保持热度,调控效果从二季度开始有所显现,4月份全国主要城市的住宅成交量已有所下跌,不仅低于3月份,还低于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月度平均水平,其中一线城市更为明显。假如没有调控,房价涨幅将会更大,有了调控虽然效果并不是很明显,但始终给市场泼了一盆冷水,市场会微微降温。这就如4月份开始,北上广二手房成交量环比下跌超6成,新房成交更急速降温,导致房价的涨幅出现回落,所以3月份北京的房价环比涨幅由2月份的3.1%回落到2.5%,3、4、5月份大城市房价的环比还会增,但增幅回落,国五条毕竟起到了暂缓房价上涨的速度。
而另一方面,新政对不同城市的影响不一样,2012年下半年以来,一二线城市由于需求旺盛,成交量增幅大于其他城市,住宅存货去化速度快于其他城市,所以房价涨幅大于其他城市。但是房价只是温和上涨,实在谈不上什么“全面失控”。而对一些本就供大于求的三、四线城市,由于需求不振,房价泡沫正在破灭,国五条显然加速了市场下行的速度,整体回落趋势已经形成。
调控虽然不能使房价出现持续下跌,但毕竟狠狠打压了房地产投资,让原本很多愿意拿钱进行投资的国人对住房市场产生敬畏心理,限购限贷限价持续进行,房产回报率没有以前那么乐观了,投资需求备受压制,所以最近国际金价刚刚开始爆跌,中国人蜂拥抢黄金去了,反而在楼市投资方面却步,害怕市场回报率不如从前,宁可试图抄底买黄金。
说到底,中国楼市就是个“政策市”,房价变化主要还是看政策脸色。市场毕竟受政策牵制,失灵时政府就得出手,用“有形之手”调校“无形之手”。因此,退一万步来说即使房价上涨到十分危险的程度,恐怕也不会面临失控。
但是,笔者说“房价面临全面失控”之说夸大,并不是说中国楼市就是健康的,而是认为要准确判断楼市形势,特别是社科院这样的权威单位,发声要谨慎,如果随意表达,武断下判断,轻则误导公众,重则误导决策。因此,与其把房价全面失控当成一个结论,不如当成一种警示。调控应更关注供应端,而不只是抑制需求,调控更应注意长效的、市场的手段,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实现更好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