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公民,有高矮胖瘦、男女老幼、天南地北之别。
都叫房子,低端、中端与高端物业,基本把房产“三分天下”。
细分市场是必须的,因之不同的市场,产生不同的需求,导致不同的政策导向,房产市场差异性、丰富性也才能够体现。
完善的市场长什么样?
——低端有保障,中端有保证,高端有市场。
上面这话不是我的发明,屡屡见诸政府官员各类指示与文件精神之中。但高中低端这“三房演义”,尚未有一个赢家。
低端之保障房,政府长期欠债,数量严重不足,其次分配矛盾丛生,目前“十二五期间”1800万套保障房,完成任务仍是艰难险阻,关山漫漫。而高端住宅,业因政府限购政府,把大批潜在购房者挡在门外,“高端有市场”的那个市场,已经被死死摁在板凳上动弹不得,难有出众表现。
今天的重点说中端住宅。保障房是难建、难分,高端房是难卖难销,而中端住宅也是“烂兄烂弟”,情况却是难买或索性买不到,“中端有保证”已是一句空话,谁来保证它的供应与品质?
中端没有定义,我们不妨大略划个范围,在首都北京所谓一线热点城市,一般每平方米3万元以下、总价在300万以下的房子。
从供地看,土地拍卖价格居高不下。地王,或区域性质的地王仍然接二连三,即使像北京个别地块规定最高封顶价格,封顶后竞争配建公租房面积,配建面积的成本同样要计入地价,羊毛仍将算在羊身上。北京宣布三环内暂批住宅项目,把居住人群往外环线引导。然而,一环套一环,环环涨不断。当下四环五环内土地,不折腾出两三万楼面价算不正常。“面粉”如此坚挺,“面包”焉能折腰?卖羊肉串、涮羊肉,还能用鸭肉、老鼠肉混进来瞒天过海,土地这块“肉肉”,却没有老鼠肉可用呵。这样的高价地拿到手,开发商惟一的选择,只能做高端物业,面向高端客群,只有这类产品卖给这类客户,钱才能收得回来。
北京五六环外的区域,如今是中端住宅供应的主战场。北京摊大饼似的发展,让大多数人家的梦想,只能落在大饼边边上。但这些区域大多配套没起来,不够完善,上班又太远,许多客户犹豫不绝。往往看中的房子买不起,还算能买得起的看不上。政府要做的工作,是加快轨道交通、商业配套、医院学校建设,分流城市功能,让人乐意住进来,而不是死城、睡城,无生气之城。北京所谓“开盘日光”,“开盘全靠抢房”,“开盘全靠关系买”,“ 排号几比一”的房子,绝大部分皆为定位准确、品质优良的中端项目,而一旦到了抢房、走后门买房的地步,如何能有供应保证?
刚刚看到一条微博,南京某楼盘售楼部,市民排队前来背诵古文。原来,这家开发商提供了50句孟子语录,市民从中选择背诵,每背出一句就减免100元房款,最高能免5000元。总体上,房地产供应,特别是中端市场,明显供不应求。卖方市场的长期确立,使得开发商摆弄顾客易如反掌,这下是背诵古文,过去还有让表演当街亲嘴的,把顾客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再往后出现“脱衣秀”、“钢管舞”都不无可能。不是党叫干啥就干啥,难道是开发商叫干啥就干啥?有理没钱莫进来也就算了,有钱还要先当众表演节目,有钱您也常常买不到房子,奈何?
“限房价、竞地价”其实是一条多产出中端住宅的路数。但由于利润稀薄,企业不愿意介入,此作法确实有违市场规律,有违企业逐利的天性。那怎么办?这时政府大有作为,要让国企、央企积极参与“限房价、竞地价”项目的建设,承担起民营企业无法承担的社会责任。之前,国资委要求央企、国企有序退出房地产领域,却难言其效果,回头一看,兄弟们都在,没少几个。相反在北京,几千万一套的名盘、高端盘,央企带头开建,一马当先,数不胜数。我们要呼吁,央企、国企理应是建设保障房与中端房的先锋队,要紧紧围绕普通百姓的需要,才是其存在的理由与价值。
把中间这段儿做强做大,保证中端住宅的供应,往下可以为保障房减负减量,往上可以把高端物业放开搞活,无疑是战略的枢纽。
做成“橄榄”,牵中端,活两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