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房企2012年的年报,绝大多数的毛利润率数据在下滑。以利润率领先业界的中海外为例,2012年毛利润率为38%,首次跌至40%以下。行业领军者万科的利润率则下降至25%,以走高端路线而闻名的绿城2012年的毛利润率仅有29.2%,甚至低于众多以高周转和“刚需”产品为主的房企的利润水平
这与绿城大幅度提高合作开发比例有关,合作开发就不得不与合作伙伴分享利润。绿城与融创的合作,大幅度提高营销费用也是其利润率大幅下降的重要原因。因为同样的原因,融创的毛利润率也从2011年的33.6%下降至2012年的25.8%。恒大地产更是因利润率大幅下滑而宣布上市以来的首次暂停派息。
行业利润率普遍下滑与外部环境有相当大的关系。房企融资成本上涨、土地价格连年上涨,地价在房企成本中占比越来越高,劳动力价格、原材料价格使得建安成本上涨速度在近年来保持高位。而随着调控的深入,房地产企业承担的税费成本也呈逐年上涨的趋势。开发门槛的提升,成本的普遍上涨,加上调控对房企销售的影响,使得行业利润率普遍下滑。
而这种下滑的趋势在可见的未来还看不到停止的迹象,在外部政策环境没有实质性改变,土地、税费、融资、建筑成本、人力成本持续上涨的条件不会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行业的竞争未来将会持续加剧,行业平均利润率也将会持续下滑。
当然,在利润率普遍摊薄的趋势之下,也有房企将会保持较好的发展后劲。这与这些企业适应市场及时进行产品结构和策略调整不无关系。
房企分化加剧
利润率的下降对房地产企业惯有的“拿地开发,卖地回笼资金”的商业模式是一个重大的挑战,迫使不少开发商从产品结构、区域布局以及发展策略上进行彻底地变革。商业模式的创新和结构调整已经成为摆在房地产企业面前的头等大事。这也是当前房地产企业纷纷向商业地产、产业地产、旅游地产、养老地产“投石问路”和大规模转型的重要原因。
而各个房企的这种调整方向、速度和力度的趋势,也正加速房企的分化。
当然,出于对结构调整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和风险的恐惧,以保守主义的态度坚持以往路径,在产品的结构上进行机会主义调整的房企仍然占大多数。简单地说,就是现在什么好卖就卖什么。调控导向支持“刚需”,就大幅增加“刚需”产品占比。在三四线城市销售遇阻、一线城市销售火爆的时候,就从“逃离北上广”变成“杀回北上广”。但由于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这种调整从开始到产生结果,至少要以“年”为计量单位。因此,这些机会主义的调整仅仅是对市场的短期应激式反应,对提高企业应对未来市场的竞争力并无太多帮助。
当然,过于激进的调整也可能会让企业面临相当的痛苦,也会伤害企业的品牌和累积的客户群。SOHO中国在向持有商业物业型开发商急剧转型之后,其销售业绩就大幅度下滑,并因此在资本市场表现不佳,可见很多投资者对过于激进的转型并不看好。
在及时进行战略调整与保持业绩增长之间保持平衡,不保守,不激进,这才是当前应对市场剧烈变化的可行策略。
龙头房企万科,在适应市场需求的“刚需”产品上的努力有目共睹,万科投入足够强大的研发能力,不断推出或改进产品性能。据媒体报道,万科已经确定在北京项目进行超小户型创新实验。
龙湖地产则可以说是在结构调整当中走得最为稳健的房企代表,在长远利益跟资本市场要求之间掌握了较好的平衡。2012年,龙湖把握拿地窗口期,底价拿到多宗更靠近城市中心区域的土地,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在产品结构上则提高了“刚需”及首次改善需求产品的比例。
在此基础之上,龙湖开始了向自持商业物业的“香港模式”转型,稳步增持商业物业。向“包租婆”转型,让商业地产租金带来的长期稳定现金流成为企业的重要收入源,是诸多一线房企的共识,包括万科、中海外、保利地产在内,都在提高自持商业物业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