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是构成骨骼最重要的物质。人体的钙经过成骨细胞的作用,沉积在骨骼上,以保证骨骼强壮有力。若骨骼中的钙流失,则会导致骨骼松软、脆弱,继而发生骨骼变性、骨折。我们知道,人的身体缺钙,容易腿脚抽筋、四肢乏力。如果,人的精神缺钙,则会迷失方向,引发精神空虚、分裂,乃至扭曲。
关于精神缺钙,习主席说:“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而反思中国的楼市调控,也正是因“缺钙”而患上了“软骨病”。对于楼市调控的“缺钙”主要表现在“支柱产业的缺钙”、“地方财政的缺钙”、“官员思想的缺钙”和“住房保障的缺钙”四大方面。诚然,还有“住房制度的缺钙”、“市场监管的缺钙”、“发展模式的缺钙”、“百姓福利的缺钙”和“楼房质量的缺钙”等等,因篇幅所限本文不作阐述。
首先,说支柱产业的缺钙。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增长(尤其是近十年),其年均增长率为9.7%左右,这可说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但高速增长背后一个严重的问题,是经济支柱产业的单一。在经济大潮中,在推动城市化、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拉动经济增长、就业均起到积极作用的房地产业,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诚然,也有人说“现在的房地产可以说是中国经济30年来的一场灾难。”所以,自2009年社会上便出现经济“去房地产支柱化”的声音。对此,业界大佬任志强称“我们开发商是‘夜壶’,需要时把它提出来,不需要拉动的时候我们就靠边站。”(最早说“夜壶论”的系上海青帮大佬杜月笙,其在晚年曾说:“蒋介石拿我当夜壶,用过了就塞到床底下。”)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造成我国经济支柱产业“缺钙”的并非市场,而是政府。
众所周知,房地产业在经济结构中一枝独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但要“去房地产支柱化”又谈何容易。或说,由于房地产业带动着上下游几十个关联行业的投资增长,而这种带动作用对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非常明显,当前“去房地产支柱化”已陷两难困境。事实上,在过去十几年中我国经济过度依赖房地产业,而忽视了对其他行业的有效支持,造成了如今的支柱产业的“缺钙”。所谓“投鼠忌器”,在支柱产业“缺钙”的前提下,楼市调控又怎能不“缺钙”!
评点:在中国经济支柱产业“缺钙”下,谈“去房地产化”是知易行难。若一定要“去房地产化”,首要是去政府官员思想的“房地产化”。
其次,说地方财政的缺钙。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当其面对财政收入和楼市调控发生冲突和对立时,其又当做出如何取舍?答案是:看各地出台的“新国五条”实施细则便知。
由于一些地方的传统产业落后、层次低端(或产业结构单一),加之政府缺创新精神、只图眼前之利,而忽视了对原有产业(尤其是工业)的改造、升级,引进新兴产业。其不仅严重制约着其当地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影响了其财政的收入增长。一些地方政府只好通过卖地来实现其财政的收入增长。而在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中,属预算外收入的土地出让金、土地租金是其收入的主要部分。可以说,房地产税费和土地出让金已成为地方财政不可或缺的收入来源。据相关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国的税收收入,在进口税收、成品油、煤炭等能源行业相关税收收入大幅下降下,房地产交易相关税收收入却是在反弹。其中,房地产营业税、契税和土地增值税同比分别增长38.3%、48.2%和34.7%,比去年同期增速分别加快51.9、65.7和30.2个百分点。这表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在未来还会延续过去十余年的强势,很难用被取代。所谓“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在财政收入依然“缺钙”下,楼市调控又怎能不“缺钙”!
评点:俗话说“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当楼市调控影响地方财政收入时,地方政府必会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曲线救国”。对于有的地方政府而言,只要保障财政收入不收缩,即便损害一些百姓的利益又有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