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会”代表、委员中,不仅有专家学者,也有众多主政一方的官员,他们谈及城镇化时,也格外强调“人的城镇化”要大于“地的城镇化”。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盐城市市长魏国强说,推进城镇化特别要注意公共设施、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和完善,要考虑由速度的扩张转到质量的提升上,要注意城乡统筹。
“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李克强特别指出。他还表示,尤为重要的是新型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已经出炉的各省份政府工作报告中,城镇化均占据了重要位置,而如何使得农民市民化则有比以往更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重庆市提出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目标:2015年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62%和47%。所谓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区别于依照常住人口数目统计出来的城镇化率。
此外,山西省也将研究出台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推行居住证制度,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子女上学、保障性住房等问题;广东省则要破除地域、户籍等限制,完善异地务工人员积分制入户城镇、参与社会管理等制度。
不能摊大饼 防止城市病/
李克强在回答问题时,还提到了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模式思路,“城镇化也不能靠摊大饼,还是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还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
他表示,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改造一千万户以上各类棚户区,这既是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也是降低城镇化的门槛。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数十个城市提出要建设“世界城市”和“国际大都市”,有上百个城市提出要建设“中心城市”,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些城市建成区盲目扩张。
全国人大代表、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就称,大城市建设近十年近乎爆炸式的扩张,导致了一些“病灶”在日积月累后集中爆发。2011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堵车、污染、内涝、房贵”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严重。
大城市无限扩容的另一个不良后果,在于产生大量“候鸟式”迁徙的人群,农村甚至许多小城镇都由于留不住人而导致空心化。
据统计,我国县域城镇建成区平均人口只有7000人左右,相当多的建制镇居民不足5000人。超过两亿的外出农民工,在县级城市居住就业的只有20%左右,在县域城镇居住就业的不足10%。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孔庆平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城镇化不是一个大城市的无限扩容,而是类似于卫星城镇的概念,是乡镇在社会服务方面能让老百姓、农民享受到和城市人一样的待遇。
而这也引起了许多 “小城市”执政者的共鸣。全国人大代表、漯河市市长曹存正表示,鼓励农民向县城和小城镇集聚,加快农村 “就地城镇化”,不失为可行之措施。“就地城镇化”有利于农民适应新环境,减轻大城市的压力,防治“城市病”。
全国人大代表詹纯新还建言说,国家应该鼓励企业进入城镇,出台企业落户城镇的扶持和奖励政策,以增强成熟企业进入城镇的动力,“国家及各级政府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结合区域经济布局、地域产业特色、城镇区位优势,对交通、能源、环保、城镇建设等进行通盘的统筹规划,确保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的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