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中指院发布的百城
房价指数显示,今年6月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每平方米8688元,环比5月上涨0.05%,结束了2011年9月以来连续9个月环比下跌态势。而一些热点城市的
房价上涨更明显。据监测,2012年1-6月,广州十区二市新建住宅网签均价为11777元/平方米,比去年同期的11258元/平方米上涨4.61%。
其中第二季度出现均价连续3个月环比上涨。
房价的松动受益于政策的调整,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央行连续两次降息,其次还有各地出现的对限购限贷政策的松绑,原来铁板一块的政策走向瓦解。即使如此,住建部还是信誓旦旦:下半年房地产调控决心不动摇,方向不改变,力度不放松。面对这种矛盾的局面,民众不免疑窦丛生:房价会否结束调整返身向上?调控政策是否会走样变形?
很明显,我们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宏观经济低迷,需要政策刺激,因此降息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另一方面,作为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率政策的调整不可能不作用于房地产市场。即使降息会在某种程度上激活房地产市场,让人担心房地产调控半途而废,恐怕也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选择。
回顾近几年来的房地产调控,我们发现:1、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支柱产业,房地产的调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资料显示,房地产行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接近20%,年贡献GDP接近3个百分点。如果房地产行业投资萎缩30%,就会减少GDP约1个百分点。因此,严厉的房地产调控会给宏观经济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而这种影响不一定是政府承受得了的。
2、虽然中央政府调控房地产的态度很坚决,但不能保证地方政府在执行中不打折扣。为了严格房地产调控,全国各地从2011年上半年开始纷纷宣布各自为期一年的调控政策。到今年政策届满之前,许多地方打起了擦边球,以试探中央政府的态度。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5月底,已经先后有40多个城市微调了房地产政策,包括通过降低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增加购房补贴、利率优惠等。这些政策均为市场带来政策将走向宽松的预期,促进了购房意愿的释放。
3、房地产调控行政色彩太浓,急于求成而采取了“一刀切”的策略,而且一度呈现出层层加码的趋势,以致颇具刚性的首次购房与合理的改善性购房等都被卡住。这种策略本身的合理性是大有问题的,极易导致过度紧缩,为日后的政策生变埋下伏笔。事实上,这样的房地产调控带来难以容忍的副作用:一是房地产投资急剧萎缩,卖地收入大幅下降,地方财政捉襟见肘;二是首次置业的刚性需求与合理的改善性购房需求被积压。
通过对近几年房地产市场变迁的反思,我们可以看出,房地产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商品房供不应求,以致房价攀升太快,引发民众恐慌;二是政府在保障性住房上欠账太多,使得社会底层不满情绪升温。因此,加大商品房供应、加大保障房建设是最有效的应对策略。从2011年开始保障房建设加速,但见效需要时间。而增加商品房供应更牵连到土地制度、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深层次难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于是,我们选择了以限购限贷为核心的紧缩需求的短期政策,将合理房价预设为调控目标。对比过去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可以看出,限制需求只能应急一时,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市场的矛盾。而将房价作为调控目标,更有作茧自缚的味道。
近几年以来,关于合理房价的讨论连篇累牍,但即使拿世界通行的用于评价房价是否合理的指标收入与房价比来监控房地产调整,也不能为我们提供可操作的政策。按照国际上通行的3-6倍的标准核定出来的合理房价,仍然有多达一倍的活动空间。因此,将房价作为调控目标,无异于将船定在一个浮动的锚上。这样,不仅政策本身的厘定会陷于两难境地,政策后果更是难以符合预期。
总之,成为主导产业之一的房地产内置于宏观经济,让人有投鼠忌器之忧;而不触动令房地产市场紧张的深层原因,调控只能治标;将调控目标等同于调控房价,更使得“合理”房价失去理性基因。这就是房地产调控必须面对的三难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