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刚刚进入下半年,楼市在过去的半年中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下半年将会怎样十分引人关注。昨天一早在微博上感慨,自住买房不能再等,下午被采访时也称会有更多有利于卖方的消息出台,晚上降息又突然来袭,一时间疲于回应诸位记者朋友,也觉得有必要写点东西以飨读者。
一、上半场:政策和市场探底完成
在我看来,中国房地产有两个属性,一个是经济属性,另一个是社会属性,因此房地产需要两个衡量的尺度,一个是市场,另一个是政策。
从市场这个尺度来说,如果给上半年楼市画一张素描的话。过年后看房人群增多,自住需求释放迎来了金三银四的次第展开,四月略弱于三月。而五月份楼市有一个修整的阶段,因为三四月份的那波需求得到了释放,开发商的供应也有阶段性的缺货。然后到五月底和六月初又有新的供应量上市,还有观望的需求入市,迎来了火爆六月。
我们大致能看到市场这样的变化,但是整体上价格还是比较稳定的,原因在于整个上半年库存依然比较高。去年底南京5.3万套库存创历史记录,三四月份库存得到下滑,而五月份库存又上升到5万多,现在好一点,又下来了一些。因为这个供应量的影响,我们看到市场总体上价格是比较平稳的。
需要多说一点,如何认识库存?我们往往注重总库存套数,这里面是有问题的。因为车位和部分保障房都算入库存里面,而部分已经销售或预订的房源或者限制出售的房源都会计入库存,从而导致库存量总体上会维持高位,实际真实的库存(或者说开发商可售并且愿意推向市场的量)往往也仅有两三万套,若扣除一部分有价无市的无效供应,真正的可供市场选择的房源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所以我们对库存的关注应该看动态数据,比如最近一个月,最近两周,最近一周的数据,供应量赶不上销售量,可以认为供需关系出现拐点,进入去库存化阶段。
另外,就是涨价的楼盘增多。昨天翻阅一份去年11月的杂志,上面载有我的观点,说11月到12月底是南京楼市的底部。现在来看,楼市最不景气的时候大概就是那个时间。当时因为调控的严厉、资金紧张,上市公司迫切要完成年度指标等等,有些开发商微利、保本甚至是低于成本入市,万科、新城是代表,当时我称之为“成本底带来板块阶段性底部”,这些板块率先完成筑底。这个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恐怕暂时也很难再看到这种情况。
至于政策方面,我认为今年的政策跟去年比有明显的不同。虽然说限购没有变化,但是我们能够看到一些,我个人理解叫定向宽松的趋势。比如中央的政策原来是一刀切,但现在对于刚需是鼓励的,地方政府以各种名义在促进刚需的释放,希望市场有个供需的结果拉动经济,拉动地方的增长。其实银行也是这样,银行对于投资客的打击很大,但是对首次置业等等都出现了宽松。央行决定,自7月6日起降息0.31个百分点,贷款利率可以打7折,降息通道确认,进一步降息可期;资金价格降低利于资产,对房价形成支撑。且随着供需关系的逐步改变,涨价的楼盘会越来越多。
二、下半场:不均衡的向上
对今年上半年的市场和政策的总结之后,在这个点上再去展望下半年也一个承前启后的意义。下半年会怎么样,我觉得可以看到一些趋势,比如政策上很难有更严厉的政策出来。而市场呢,则是一个向上的趋势。
从市场的变化上来看,我觉得今年下半年价格会涨,虽然涨幅不能精准地估计出来。原因有四:品牌企业半年业绩好,开始追求利润,他们在市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提价会有示范效应(当然限涨10%左右的禁令并不是太大的问题,统计的数据有滞后乃至失真);购房人买涨不买跌,小幅涨价利于巩固老业主促成新销售,也是一种销售策略;动态供应量不及销售量,供需关系开始有利于卖方,开发商更占主动;降息降低资金价格,利于房地产等资产,甚至投资机会显现,住宅市场的投资价值开始高于商业地产。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向上是不均衡的。依然有些板块缺乏活力,有些产品竞争力不强的中小企业目前日子不好过,房子不好卖。这种板块、品牌和楼盘的分化会越来越明显,调控就是一个加速分化,优胜劣汰的过程。就像今年上半年南京楼市房企销售金额top10中外来一线房企和本土品牌已平分秋色,而楼盘金额top10中本土房企只占3席。土地市场的门槛,销售业绩top10的入围门槛都越来越高,中小企业日子不好过。
三、购房人如何选择?
涨价的楼盘越来越多。河西的改善盘出现千元涨幅的比比皆是,江北、仙林、江宁的刚需盘也有一定的涨幅。因为有一部分品牌企业在上半年就已经完成了全年的指标,销售这么好,客户又很积极,每周的供应量虽赶不上每周的销量,这个实际上也在朝这一个更加有利于卖房的方向转换。市场的回暖比较明确,基本上也可以看出目前房价的上扬临近,所以当下也是一个比较好的买入时机。
对于自住的买房人来说,再等待意义不大,一句话:“买房自住,不能再等了!”。等房贷进一步便宜或许是个理由,但是能否对冲涨价的损失需要自己权衡。购房人该怎样选房?
我坚持认为首选品牌开发商。因为这些企业追求高周转,定价相对理性,品质有保障,是大多数买房人的优选。该下手时就下手,但也不能乱下手,不是所有房子都适合自己,消费者要从自己的需求及能力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楼盘。
对于投资客而言,投资需谨慎,充分比较回报的效率之后再出手,毕竟投资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税费成本、财务成本都不低,而收益很难像07或09年那样疯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