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买房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但我告诉你,真买房的瞬间其实就是头脑一热。”李明(化名)指点《经济参考报》记者。而他身旁的售楼处,空空荡荡。
李明是广州市海珠区一个楼盘的销售经理,他所在的公司在华南市场赫赫有名“只是最近几年发展没那么快,10年前,我们公司的地位就像如今的万科一样”。
他已经3个星期没休假了“任务太重了。”他5月的任务是销售8000万元,但过了最容易突击任务的五一黄金周,只卖了2000多万元,“压力山大。”他自嘲,过去卖楼从没这么愁过。为此,他们用了不少办法。第一个就是找“房托”。他举例,昨天就有一个客人准备买房,但有些犹豫。“本来客人说想等等再说,但我们用点办法就让他立刻做了决定。”
“一般在客人准备出手、又有点犹豫的时候,房托就要出马了。”李明说,我们就是不能给他们理性思考的机会,要给他营造一种环境:此时不买,后悔终生。
记者6日亲眼目睹了一起“房托”的成功案例。一个客人看完了样板房,看中了一套建筑面积80平方米左右、总价180万元的单位。谈到僵持的时候,另一个销售人员带着“客人”坐到了旁边。巧的是,那个销售员也大谈这套房楼层多合适、朝向多好,布局多协调,如此好房必然喜好者众多。显然,新来的“客人”恰好也看上了这套房。
记者发现,两边的销售人员讲话的声音大小拿捏很到位,既不会让客人认为是刻意想让他听到,又会有一些关键信息飘入耳中。
这时,销售人员无奈地告诉新来的“客人”:“先生,不好意思,您看中的那套房已经被别的客人选中了,但他还没有做决定,你要么等一等,要么先去看看别的单位?”
“这有用吗,太假了吧?”记者在旁边问“看情况。要是这招不灵,还有关键的后招”。李明点拨记者。
摊牌的时间到了。“先生,您觉得怎么样,如果您还不能确定的话,我们不能保证为您保留。”
客人说:“我再想想。”
这时,新“客人”对他的销售员说:“我要了”。然后掏出银行卡,去往柜台,准备交10万元定金。
当“房托”拿着“交款证明”出来时,客人坐不住了,直接走到售楼处把房订了,当然,作为对先选购用户的“优待”政策,他拿到了那套单位。
李明表示,自从使用了“房托”,销售多少有点起色,但按这个进度,他很可能完不成任务。他抱怨,调控之下,开发商的日子都不好做,但不同的开发商选择的策略不同。周边一些中小开发商的楼盘很多选择以价换量,靠降价跑销量,“旁边楼盘的价格比我们低三四千,我们这边当然很难卖”。
而他的第二个办法就是“低调降价”“说白了就是偷着降。”他介绍,一般对购房者报价是26000元左右,如果购房者看完样板房还有兴趣,再报个“每平米优惠2000左右的价格”,虽然这个价格比周边楼盘还高,但还是会有购房者动心,如果最后购房者一切都满意,就是对价格还有点犹豫,就再送些家具、电器。
他解释,自己公司一般主打中高端购房者,如果降价幅度太大,很容易引起已购房者的不满,搞不好还引发房闹,所以现在很谨慎。
但这也会带来新的问题“很多购房者一听我们的价格比周边贵不少,根本不坐下来,直接就转身走了,所以现在成交这么差。现在谁降价多,谁卖得多”。
他说:“现在是我最难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