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由于数据采集尚不完备,系统还没有正式投入使用,但是全省联网的住房信息系统已具备雏形。
2006年,我国开始着手建立住房信息系统,其中一项重点就是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并以全国范围内的信息互联互通为目标。记者从主管此项工作的住建部信息中心了解到,今年上半年要实现联网的40个城市,主要是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一线城市、省会城市和房地产调控的热点城市,西部地区相对较少,目前具体名单还未最后确定。
一旦40个城市实现联网,就可以实现陕西省平台的“放大版”功能。输入个人的身份信息,可以查询这个人在联网的40个城市里详细的住房信息,如有几套房,地址、面积、购买价格等。该系统是动态的,住房情况的所有变化,都将即时反映在系统上,这将为房地产调控和住房保障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为扩大房产税试点提供数据基础
缺乏准确、可查询的信息,一直是困扰我国住房建设和房地产调控的难题。据国家统计局和住建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底,城镇居民家庭自有住房率为89.3%,其中38.0%的家庭拥有商品房;人均住宅面积约30平方米。但这一数据基本上是根据对城镇6.6万户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得出的,并不是全国住房登记信息。
“住房是不动产,地域性、区域性的特征非常明显,每个城市甚至每个地段的差别都很大,居民家庭的住房状况也是千差万别,抽样的数据并不可靠。”一位城市房地产主管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摸不清详细的底数,没有住房信息系统,我们连每个家庭有几套房、多大面积都搞不清楚,制定调控政策不仅很困难,而且容易发生偏差。老百姓有时候抱怨政策‘拍脑袋’,信息不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