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上海正构建由廉租房、经适房、公租房和动迁安置房组成的“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其中,今年年底前有望供应“共有产权”性质的经适房达8万套。北京也正加快类似保障房的供应。不少城市今年各类保障房的建设和供应规模将超过商品房。
另一方面,市场化的商品住宅则是阴晴不定,一些中高档住宅成交活跃。比如,5月份北京单价每平方米3万元以上高端项目签约套数占新建商品住宅成交总量的13.3%,比4月份提高5.1个百分点。一些城市近期天价豪宅的冒头,被业内人士视为部分地区楼市加快向高端转型的信号。简单的房价数据,已无法充分反映“保障”和“市场”的这种二元变动。
“从一定意义上说,房价目前的下降至少说明市场结构正发生积极变化,保障房供应的增加对房价的平抑效应正在显现。”中国指数研究院副院长陈晟说。不过,专家认为,目前除房价统计数据的涨跌之外,更应关注住房“可支付需求”的满足。市场对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的需求、中低收入人群对保障房的需求能否及时满足,是衡量调控成效的重要指标;不管房价如何变动,增加普通人群适购住房的调控方向都不能受到干扰。
专家观点
房价数据发布应加快改革
保障房供应的提速和中高端住宅的活跃,折射出楼市日益明显的分化态势。SOHO中国[简介 最新动态]董事长潘石屹说:“如果没有调控,市场自身也会逐渐完成这种结构分层,但是调控加速了这一进程。”
各方面迹象显示,在保障房快速崛起的形势下,房地产市场正逐渐形成由商品房和保障房组成的“双轨制”格局。
比如土地供应方面,国土部门数据显示,今年计划供应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7.74万公顷,占住房用地供应计划的35.5%;如果加上中小套型商品房用地,合计比例将达到78.6%。再如,央行数据显示,一季度保障房开发贷款新增651亿元,比年初增长40.1%,高出同期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增速34.8个百分点;在上海等城市,保障房新增开发贷款已占整个房地产业新增开发贷款总量的五六成。
“房价统计数据与市场感受的差异、人们对于房价降否的争议等都说明,房价的统计发布也应加快改革,尤其是对商品房和保障房价格作出区分,防止错误信息影响市场,更要提防借此使‘障眼法’误导调控。”陈晟说。
业内人士还提出,目前的房地产制度体系是以商品房为核心构建起来的,在保障房领域的制度建设则相对不足。当下应顺应市场变化,加快房地产尤其是保障房制度创新,比如加强保障房价格信息的统计发布,实现保障房和商品房开发贷款的分类管理等,以切实推进保障房建设,不断优化楼市调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