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下的投资挤出
据高力国际透露,2010年该公司向亚洲买家推介销售了790套海外物业,其中中国买家约占5%。而在过去的六个月,这一比例已激增至10%。
过去六个月,通过高力国际中国国际物业部完成的海外住宅投资项目已经超过50套,成交金额约1.3亿元人民币。高力国际北亚区董事总经理柳维纶向财新记者透露,从成交案例来看,长三角区域的上海、宁波、温州及杭州等地的私营企业主是海外置业的主体。此外,北京、天津等环渤海区域、东北以及成都等地也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增幅。
高力国际华北区董事总经理高晓辉对财新记者分析称,海外置业人群大体分为三类:一是留学,一些有经济能力的留学家庭考虑到子女在国外租房不如买房,有的甚至还购买大面积房产,将部分用于出租实现“以房养学”;二是移民,伴随着2010年前后的这一波移民潮,国内投资移民的数量大幅增加,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主要移民目的地,新移民带来的刚性需求以及对高端物业的需求迅速增加,由此催生了主要移民国家房地产市场的火爆;三是纯粹的物业投资者,相对于国内的限购、限贷等政策,海外的一些国家贷款政策较为宽松且利率较低,逐利的资金由此越来越多的投向海外置业。
世邦魏理仕中国住宅部执行董事安东向财新记者指出,今年以来,纯投资的案例数量不断攀升,已占到海外置业总数的近三分之一。
一位不愿具名的外资代理行人士告诉财新记者,在投资客中,有相当数量的国内房地产业内人士,他们本来与代理行有合作伙伴关系,由于国内政策多变以及房地产市场的不明朗,他们索性将投资的关注点转移至海外物业。
一位东北的私营企业主也表示,国内现在一二线城市的租售比过高,在政策打压下升值空间非常有限,未来两年内投资的价值不大。他正在考虑将手上的物业脱手,转向海外购置一些房产,“比如伦敦或悉尼,无论是出租回报还是升值空间,都比国内更加开阔。”
在何衍钧看来,通过买房进行境内、境外资产的“换筹”,不仅是应对通胀的好途径,还能使个人资产结构更加稳健。
加拿大房产经纪人康姆·古德(Cam Good)为了销售多伦多市郊埃托比科克的一个项目,在香港和北京分别开了办公室。他认为,中国人在加拿大买房主要是为了将财富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
此外,人民币在汇率市场上的优势,也推动了中国大陆投资者海外置业。人民币兑美元五年内累计升值了22%,不仅购买力提升,同时海外贷款的还款压力也持续降低。
有英国媒体抱怨,英镑大幅贬值和低利率,使得伦敦及其周边的房地产对中国投资者而言价格低廉。英镑自2007年以来相对多种其他货币暴跌了25%左右。伦敦当地的一名置业顾问说,由于英镑疲软,伦敦的房产现在与北京、上海和香港相比更值得购买。莱坊公司的数据显示,中国人在伦敦购入的房产价格大多在40万英镑(约为400万元)到100万英镑(约为1000万元)之间。
在外汇管制的现阶段,资金外流有相当大的隐蔽性。很难找到一个准确的数据,来描绘海外置业热潮带来的资金流出规模。据美亚置业统计,2010年通过房产中介赴海外买房的金额超过50亿元。而多位代理行人士均对财新记者表示,实际规模肯定远远大于这一数字。
在现有政策下,每人每年仅有5万美元(约33万元)的换汇限额。巨额的买房资金,如何进入海外市场?
高力国际华北区国际物业部董事邹世宏解释称,一般情况下,能够在海外买房的客户,都会有在海外的公司或账户,或者有家庭成员移民海外或留学,能够实现海外转账。如果没有离岸公司或账户,也可以通过亲朋好友的帮助,用不同的身份证向海外账户汇款,但这种情况相对少见。
“在海外买房,很少有要求一次性付款,而且首付比例都比较低。”邹世宏称,一般情况下,外汇管制不会成为海外置业的障碍。
前不久,上海版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方案上报至国务院。据媒体报道,上报方案将个人境外直投设计为非金融类的外汇投资,主要投向移民投资、房地产投资和企业投资。对此,邹世宏表示,个人境外房地产投资的放开,将有助于缓解国内楼市调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