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还有记忆,不说远的。就2010年的舆论,在楼市问题上不可谓不给力。当4月17日“国10条”如期而至时,以新华社为主的主流媒体,在造舆论方面不可谓不起劲。不仅文章数量达到空前,而且有关新名词也层出不穷。当:在政策影响下,市场观望产生了诸多“零成交”现象出现时,媒体就借题发挥,“史上最严”也就如期出炉。而当市场进入7月后,在有关央企集中高价拿地的潜在利好作用下,市场“回暖”趋势相当明显的情况下。舆论也没放过恫吓的机会,“进行到底”这等文革经常能听到的词汇也用上了。
但是,尽管舆论可起劲,同样也可卖力地恫吓。但这一切注定是徒劳的。其原因主要为:
1、定位上的偏差。我们知道,就媒体评论而言,其出发点一直以来只从民生角度考虑。而民生又只为买不起房的人摇旗呐喊。这样的评论本身就带有太多情绪性,所以得出的结论肯定是不客观的。
2、理解政策的偏差。有一特别的现象,只要有调控,舆论就会大造声势降房价。其实到今天为止,还没听说过调控是为降房价而出的。
3、借题发挥,夸大事实。这是个别媒体人的强项。逮住了北京万科和远洋降价销售这么个个案,可以反复炒作几十次。但是,使人们纳闷是,就普遍性和重要性来说,二、三线城市房价持续上涨,着实要比“北京个案”说明调控对市场影响。但为何舆论不尊重事实而渲染一番呢?有的只是批评!同样,对于市场并不真实的情况,舆论一样感兴趣。三月某时段,上海房价均价跌破2万,舆论如获珠宝。昨日还有文章出现过。对于均价,市场早已有共识,即使在全市房价不降或仍个别楼盘还上涨的基础上,房价均价照样能让其下跌。就是这么一个浅显的道理,但有些媒体人是装着不知道,还是真的不知道?
诚然,上述三点,舆论层面或出于某些需要,或是遵照某些旨意。但如果违背了客观事实,不尊重大多数意愿的话,那么其结果将面子尽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