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挚友董藩对学生的一席话,给学生们带来的应该是振奋,但是,却被如新华网这类无聊媒体曲解,上纲上线至极。微博转帖新华网:“1,以金钱衡量学生是哗众取宠;2,董教授缺少师德,是个钻进钱眼儿的老师;3,赤裸裸地傍大款、讨赏钱、嫌贫爱富;4,不顾社会责任,一味满足受众猎奇、极端刺激,以赢得曝光率;5,误导舆论,降低民智,捧红一批小丑;6,北师大应有个态度,对言行违背教育伦理的教师进行处罚是正当的。”
然而背景是董藩老师对学生的一句简单的励志话语。没有去验证董藩的话出自博士生或者博导讲坛,亦或是出自总裁班的讲台上。据《今日早报》的消息:“昨晚(4月6日晚),当事人董教授在电话中证实,最早这番话是跟学生做交流时说起的,本就带有调侃意味。他的学生都是研究生,日后大都是要进入商界打拼的。他对学生的期望并不会是人人都成为巴菲特,但至少要奋斗到公司的中层。“我就是看不上有人老抱怨,这个贵那个贵,这个机会那个没机会。”但没有想到这个和学生的对话放到微博上,就引起了轩然大波。”董藩要表达的我全都赞成,至于董藩对学生的要求,在未来的15年之后,4000万也不过只是目前的几百万而已,充其量也就是北京的一套房的价值。实在不能说要求很高。作为北师大管理学院的教授,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的董藩教授,培养的绝不只是教师,而是商界精英。
在回复微博 @作揖粪青所谓不公平的问题时我是这样说的:“农民出身的老板比比皆是。他们没有抱怨过不公平,浙江的中小企业主,任何支持都没有的闯关,没有抱怨什么不公平。不公平的是,竟然努力与不努力我们的要求还是一样的,这才是最大的不公平。”
微博好友 @木易老给我的留言:“在组织小区业主和物业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业主都是谩骂和发牢骚,真正坐下来分析问题和敢于一起去和物业洽商的极少。喜欢简单的宣泄,惧怕任何责任与担当,已渐渐成为了国民共性~~~可怕。”确实这才是最可怕的。我回复道:这就是巨大的差距。
改革开放仅仅32年,财富的分配天平偏向的是努力奋斗的人们,财富的差距逐渐拉大,绝不是机会是否均等的问题,而是选择的一再错误,把志大才疏的很多人逼得远离了财富,甚至远离了住房。这并不奇怪,我们推行了50年的分配体系,一直是最差的也最无效率的体系,我们忘记不了的是吃大锅饭体系下的全面贫困,我们甚至连食品都保证不了。即使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们还没有摆脱票证的折磨。
89年,我初做北漂,不是我们的收入不高,90年我们家庭的实际收入已经达到5000以上,但是,很可怜的是,我们还要凭票买煤、买肉、买奶,那时的北京只有外销房,价格还是3000美元一平米。短缺时代的记忆,董藩和我们这一代人是忘记不了的。
改革开放竟然这么艰难。所以我们的改革开放之路,实际一直存在着巨大的波折,甚至走一步要退三小步,原因就在于观念。我们把一切自己的失误全都归结于社会的不公正,我们奢望财富能掉馅饼在自己的头上,这是梦想,而梦想的破灭,使得一群最平庸者除了谩骂已经惧怕了财富。
作为博导教授的董藩,培养的是商业精英,而商业精英的唯一选择应该是成为富人,应该是成为中国财富最大的5%人群中的一员。4000万在通胀加剧的15年后,实在算不上财富拥有者的标准,仅仅是当时的中产阶级而已,中国最强大的一群商业精英,通过多年的财富积累的学习和打拼,连这个信心都没有,实在不能算是董教授的学生。我调侃道:做不了董教授的学生,可以做洪七公和我的弟子。
我们社会出现的最大问题就在于此。财富的积累过程,一定有先来后到,不可能集体致富,这对习惯了分配或者习惯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我们,实在是必须改变的思维观念。我一直说这样的话:你爹妈、你岳父母不能给你的,自己去创造,其他任何人和组织都不应该给你,也别指望他们给你。
财富的拥有量就是商业社会评价人们是否成功的标志。这是不可改变和质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