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经过数月整修,福州市第十中学校内原本破旧不堪的福建省最大的泰山宫——东岳庙主殿修缮一新,该校还将多年来悉心整理的大量校史资料设置在殿堂内,使古迹与校史相映生辉。
福州东岳庙在晋安区岳峰镇东岳岭,庙门直匾上书“东岳祖庙”。据史料记载,该庙五代后梁时称东华宫泰山庙,元代改名东岳庙,历经几次重修扩建。鼎盛时期的东岳庙占地130多亩,有108个宫殿,后来仅余下血池殿、大士殿与娘娘宫3处建筑,面积不足3亩。1986年,有关部门恢复东岳庙血池殿,1992年被列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东岳庙先后挖掘出血池以及雍正年间的石香炉,证明当年福州民间“泰山文化”盛行。
山东泰山自古被称为“东岳”,因此泰山的东岳庙才是真正的祖庙。那么,福州东岳庙为何也称祖庙呢?据《闽国史事编年》记载,后唐长兴四年(933年),闽王王审知的儿子王延钧以福建为“闽国”,立国号“大闽”,即皇帝位。他称帝后煞有介事地学着秦始皇“封禅”,因此他认为这座泰山庙和山东的泰山庙有着同样的意义,所以把它称为“东岳祖庙”。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的一些革命志士曾以庙内“迎辉院”、“冠御楼”作为活动场所。福建学生参加北伐时也在庙中举行誓师大会。抗日战争胜利后闽侯师范迁回福州即在庙里办学。1954年,福州船政文化先驱萨镇冰晚年创办的贫民学校福州第十中学也从城内迁来此处,现该庙尚存昭阳宫、大士殿、森罗殿(今为祖殿)、血池殿。
福州十中校长陈森介绍说,由于十中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与东岳文化特殊的渊源,学校决定出资修缮保护校内东岳庙主殿,并深入整理发掘萨镇冰晚年办学济贫的教育思想,收集了大量的校史资料,把修缮后的东岳庙主殿设为校史陈列馆,既恢复了文物原貌又丰富了校园文化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