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税终于落地,很多人认为,这掉下来的不是一只靴子,而是一只袜子。上海和重庆的房产税试点方案并不同,这应该看做是两个实验场,国务院有关部委会根据两市开展征税试点情况,总结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房产税。
上海房产税试点方案的征收对象是新增购房超过人均免税面积部分实施征税。从政策设计思路上看,不希望已经获得多套住房的居民再次购房。如果再次购房,那么房产税将老帐新帐一起算,购房者得不偿失。对于没有住房的本地户籍人口,家庭人均60平方米的免税面积应该是足够用了。对于在沪工作的外地人,只要拿到居住证满三年也可以享受人均60平免税待遇。
不过,上海版的房产税明显保护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无论是此前有八套还是十套,依然免税。这就涉及到税收公平问题。这种税收设计某种意义上妥协的结果,是畸形的制度。为了换取房产税的试点,减少房产税出台的阻力,而放弃了税收公平,这种税收很难持久,负面效应会逐步显现。
重庆房产税试点方案是对独栋房屋和新购房价高于平均房价两倍住房收税。重庆的试点办法设计相对复杂,这也带来了执行方面的难题。一系列的认定工作和征收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
两城市房产税试点即日起开始施行,对市场的影响到底如何?由于房产税此前已经风传很久,市场参与各方早已有了心理准备。恐慌性的购房进入尾声,投资性购房需求受到的影响最大。不过,对于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而言,房产税的力度并不大,被征税的人群较少,但城市化带来的刚性住房需求并没有减少。现在上海的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也就在30平方米左右,而人均免税面积则定在60平方米,可见改善性需求的释放空间依然很大。
由于2011版“国八条”提出了更加严厉的限购,限贷措施,无论是自住需求还是改善性需求,都需要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支撑。
长远看,当前的房产税试点确实是一只袜子,真正的靴子是房产税的全国推行。届时,全国的房产税制定应当是统一的,且从税收公平的角度出发,要对目前重庆和上海的税收办法中不合理部分进行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