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的新加坡《联合早报》刊登文章,原题:如何找到中国改革的突破口? 今年是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开局年。开局年怎么走事关重大,决定着今后五年中国的发展方向。已经发表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使用了“攻坚”的概念,甚为贴切。
很显然,自2002年十六大开始,社会政策的改革和重建逐渐成为中国改革的头等议程。而社会改革第一次比较系统的表述,就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为什么要进行社会政策改革?从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来说,社会改革就是要完成三大任务。
第一就是要配合经济改革。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改革,摧毁了原来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政策。
第二,社会改革是要深化中国总体改革。经过1990年代的经济改革,中国已经确立了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制度,要深化改革,就必须把重点转移到社会政策领域。
第三,要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寻找新的基础,主要是建立消费社会,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奠定制度基础。道理很简单,在社会政策和社会制度包括社会保障、医疗、教育、房地产等缺失的情况下,消费社会难以建立。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强调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不过,把“战略机遇期”用在社会改革方面更为合适。从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来看,社会政策的确立的确需要一个“战略机遇期”,也就是经济发展快、国家财政收入丰厚的时期。在经济发展还处于低水平或者缓慢的时期,很难确立社会政策,原因很简单,建设社会政策需要大量的经济资源。但从这些年的发展来看,中国似乎正在失去这个“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高速度发展数十年,并且国家聚集了大规模的财政收入,但没有能力确立社会政策。如果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期间改革不能找到突破口,那么这个“机遇”或许很难再回来。从这个意义上,强调“攻坚”具有了非常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