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25日宣布决定加息25个基点,但并不意味着管理未来通胀前景已经明朗。主要原因是未来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仍未消除,央行对抑制通胀的决心仍有待加强。
中国央行25日宣布决定,自2010年12月26日起将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上调后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为2.75%和5.81%。这是中国央行年内为止的第二次上调基准利率。
分析师认为,央行在年底之前二次加息,并不在市场预期范围内。这也表明事前预期的通胀放缓的可能性很小,未来抑制通胀的难度仍相当艰巨。央行二次加息也并未能释疑,未来调控形势中的不确定性,央行对抑制通胀的决心仍有待加强。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表示,此时加息时点选择非常好,欧美正逢圣诞假期,市场不至于过度反应,央行此举主要是调节通胀预期。
中国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11月CPI同比上升5.1%,升幅高于10月份的4.4%,同时也是2008年7月以来的最高升幅。这一数据很可能进一步令外界担忧。而央行的调查显示,居民把投资证券和房产作为自身的投资首选,并且对物价满意度的调查创了11年来的新低。
不过,此前担心加息可能吸引大量的热钱流入,导致国内通胀压力更难控制。实际上,政策性基准利率的调整与热钱套利并无最直接的联系,而与“市场利差”及人民币升值预期正相关,故适当加息并无大碍。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分析认为,未来半年的CPI增幅会保持在4%以上,在此背景之下,央行上调利息符合年内上调利息的预期。他还认为,加息不会导致热钱大规模流入。
针对央行此次加息,湘财证券李康则表示了他的忧虑。他认为,加息能解除短期内物价上涨的近忧,但是会加深经济发展的远虑。主要是货币政策的快速调整将加剧企业的负担,减少就业机会,对经济的发展会形成远虑。
此前,中央最高决策机构此前首次提出货币政策转为稳健型,其中重要的方面就是调整通胀预期,调节通胀最有用的工具是调节供给。稳定价格总水平已经列为政府工作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