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幸福指数有所下降
本次调查,其中还有重要的一项就是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结果显示,2010年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为70.0,较2009年同期调查结果76.7下降了6.7个点。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发展室主任李炜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作为社会心理体系一个部分的幸福感,受诸多复杂因素影响。在李炜看来,主要包括:人口因素如性别、年龄等;经济因素如就业状况、收入水平等;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念、传统习惯等;社会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质量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态度、个性特征、成就动机,等等。
本次调查发现,收入水平、健康状况和家庭关系与居民幸福感有较高的关联性,对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程度依次排在前三位。受访者认为,要增加个人的幸福感,最重要的指标是要有丰厚的经济收入,对此认同率为56.6%;其次是要有健康的体魄,认同率为41.6%,和睦的家庭关系排在第三位,认同率为40.0%。
根据本次调查数据,多位受访专家分析得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其一,女性居民幸福感评价高于男性。女性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为76.5,明显高于男性的63.6。从影响因素方面看,家庭、婚姻关系对女性居民幸福感的影响较男性更大。
其二,“80后”幸福指数最高。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年龄在20至30岁的“80后”的幸福指数为72.9,高于“70后”的70.2,同时也高于“60后”以上年龄的被访者(67.2)。目前房价对“80后”幸福感影响程度要明显高于其他人群,调查中有19.3%的“80后”认为当前房价影响了自己幸福感评价,这一比例分别比“70后”、“60后”、“50后”高出3.3、5.7和7.3个百分点。
其三,中等文化程度者幸福指数最低。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具有中等文化程度受访者的幸福指数为64.6,低于初等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受访者的71.5和高等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受访者的73.9。
其四,无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幸福指数偏低。本次调查发现,无业人员的幸福指数为55.2,在各人群中最低;劳务人员的幸福指数为64.7,位列倒数第二位。相比之下,家庭主妇的幸福指数最高,达到82.0;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次之,为78.6。
其五,中等收入人群幸福指数相对较低。本次调查显示,个人收入处于中等水平(每月2000~3000元)人群的幸福指数为69.1,低于较低收入的69.6和较高收入的71.8。
其六,大城市居民幸福指数较低。本次调查结果表明,生活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居民幸福指数为69.8,低于中小城市居民的71.3。
其七,中部地区居民生活更幸福。生活在中部地区的居民幸福指数为72.9,高于东部地区居民的70.7和西部地区的66.0。
从具体城市来看,本次调查数据还显示,青岛、西安两地居民的幸福指数最高,均为81.0。而上海、北京两地居民的幸福指数最低,分居倒数第一和第二位。
在李炜看来,大城市幸福指数低,是与大城市房价过高、交通拥堵以及生活和就业压力过大有关。
对2011年保持乐观预期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当问及“对明年国内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是否有信心”时,有14.0%的被访者表示“非常有信心”,有51.4%的受访者表示“比较有信心”,二者合计占了65.4%。
从总体来看,居民对明年个人收入变化看法、个人消费变化预期普遍乐观。调查结果表明,合计有95.8%的被访者预计明年的个人收入不会减少,其中,47.7%的人认为还可能有不同程度增加,增加幅度平均在两成左右。
同时,调查结果还表明,合计有92.8%的被访者预计明年的个人消费支出不会减少,其中46.6%的人认为还可能会有不同程度增加,增幅平均在18%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