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之困
“退地多为开发商资金问题。”上海嘉定区政府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昨日对本报记者表示。
昨日,本报记者拨通宝华一位知情人士电话,对方第一句话称: “这块地怎么了?退了呗!可惜吗?我觉得好可惜!”
该人士说,退掉真南地块后,宝华损失了约6000万元,其中约5500万元属于竞买保证金。
据其介绍,考虑到真南地块总投资额可能高达40亿元,宝华在拿地之前引入了合作伙伴。然而,今年楼市调控新政出台后,合作伙伴融资受阻,并在很长时间内都难以解决资金问题。“这样一来,我们财务一开始针对这块地安排的资金就不够了,政府也不可能临时改变付款方式、付款时间,我们后来也想筹资,但找不到办法,只能退地。”
同样的资金难题或许也出现在另一家退地开发商莱蒙宝山身上。
相关资料显示,莱蒙宝山与正赴港IPO的房企莱蒙国际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莱蒙国际于1993年在香港成立,主要业务包括房地产开发、城市综合体开发与运营和商业零售。
据有关媒体报道,长期以来,莱蒙国际也因为融资渠道狭隘,企业的快速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
易居中国分析师付琦指出,“退地”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一方违约,一种是双方都违约。“出让方违约只可能是无法交地,但这两年上海的宅地都是净地出让,因此不太可能存在这个问题。”也就是说,一般退地都是开发商方面违约。“但是现在宅地越推越少,开发商抢地都来不及,拿到手的怎么可能‘吐’出来,而如今的土地市场又不允许囤地,开发商拿了地必须投钱进去开工,这样推理,开发商退地的原因多数就是缺乏资金。”
退地或只是开始
究竟是合作伙伴在资金上掉了链子,还是退地开发商自身资金问题导致了“退地”?本报记者从昨天的公开采访中得不到真实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退地的开发商们并不孤单。
易居中国近期的一份报告指出,2010年一季度房地产市场的火爆,直接导致4月份史上最严厉调控政策“新国十条”的出台,调控之下国内上市房企现金流普遍“饥渴”,资金需求和资金压力明显增大。其中中报营业收入前20强的房地产上市公司,经历上半年对房地产开发资金的投入和二季度销售大幅缩量,截至6月份的每股经营性现金流为-0.70元,已创近几年同期最大负值。
例如,上半年拿地“疯狂”的保利地产(12.12,-0.16,-1.30%)付出的代价就是现金流为负,报告显示,保利地产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233.48亿元,已超过了同期同样拿地较多的万科(-95.14亿元)。开发商在拿地热情持续高涨的同时,资金饥渴程度亦可见一斑。有市场分析人士甚至指出,随着开发商资金链持续紧张,在全国范围内,不排除类似真南地块这样的案例还会出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