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福州这样多山、跨江、沿海的城市,城市组团模式更为适合,也更有利于发挥平潭、罗源等县市现有的优势,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福州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艳芳说。
“大福州”的一体化建设,直接带来了一体化的“大交通”、“大市场”。
据悉,到2012年福州高速公路里程将突破500公里,基本实现所有县(市)通达高速公路;铁路运输明显改善,通车里程达到460公里以上。与此同时,通过港口的辐射带动,福州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联接将得到有力的推进,这将进一步推动中心城市沿江向海发展。
随着城市地铁一号线、绕城环线、城市快线等交通干道和节点建设加速,一个立体化的城市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福州将真正实现“大交通”格局。
7月1日,位于马尾的海峡水产品市场一期交易市场正式建成营业。未来,这里将成为福建省最大的水产品批发及交易中心,年交易额预计可达40亿元;而位于闽侯县南通镇的海峡农副产品批发物流中心也正在紧张的施工建设中,该市场建成营业后,年交易额可达100亿元。类似这样的专业市场在福州还有不少,它们分布在各个县市区,成为连接城乡市场的重要平台与载体。
在城乡互补、山海联动之间,一体化的“大福州”正呼之欲出。
县域经济一直是影响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如何让县域经济“强筋壮骨”,成为摆在福州决策者面前的一个课题。
“不同的资源是形成县域特色经济的前提条件。”福建省副省长、福州市市长苏增添指出,福州市所辖各县(市)区基本条件、经济基础各不相同,在发展县域经济时不可能有统一模式和同一途径,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闽清是福州最边远的山区县之一,也是传统的陶瓷生产基地。闽清县副县长黄钢告诉记者,当地陶瓷企业长期以来大都以中小企业为主,烟尘、污水等污染一直困扰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闽清周边500里范围内,还聚集着数百家陶瓷企业,内墙砖等产品占据全国70%的市场份额,闽清的陶瓷产业该怎么走?”黄钢说,经过比较分析,闽清陶瓷业选择了一条以改造促提升的差异化发展之路,实施“瘦身强体”战略,鼓励陶瓷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实施技改及新产品研发,在结构调整与优化中实现转型升级。
“现在,哈大线、京沪高铁上都用上了我们的产品。”闽清和盛崇业电瓷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劲松说,“4米多高的大型电站全无缝电瓷一根就卖到30多万元,而普通拳头大小的绝缘子每只不过1元多,我们的体会是,在巩固传统电瓷市场的同时,必须积极研发新一代电瓷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我们传统产业的优势。”
近几年来,福州市陆续出台一批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各县(市)区在发展特色经济方面探索出了许多成功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