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旧客户信息申请贷款,打通关系“无需面签”
田军称,其负责的商务中心区支行正好是试点单位,下辖大郊亭支行、十八里店支行等4个支行。起初,胡毅打算在大郊亭支行“大展宏图”。
检察机关起诉书显示,胡毅等人虚构二手房交易的事实,采取冒用借款人员身份与银行签订《借款合同》、《抵押合同》、《保证合同》等方法,骗取农商行贷款。
实际上,胡毅在农商行行骗提供的“假信息”,都是最初做担保贷款时掌握的真实客户信息,他将曾经为客户做过担保的房源信息,以及客户与其签订过的合同信息再用到向农商行申请贷款上。因为起初做担保时的名气很大,不少人慕名找到胡毅,甚至包括一些银行内部的工作人员。
办案检察官说:“按理说,银行的监管制度很严,"面签"就是银行监管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双方要坐在一起面谈,各种情况信息都了解清楚之后,银行才会放贷。”在调查中检察机关发现,胡毅和银行上层打好关系后,就能做到贷款无需面签。
最高骗贷记录案破获,偶然乎?必然乎?
重金打通银行高管,以虚假按揭等方式骗贷7﹒08亿, 这起被称为北京金融史上最高骗贷记录的金融大案破获非常偶然,是犯罪嫌疑人所用印章太新引起怀疑,而最终露馅。(8月24日《都市晨报》)
现如今,不论是什么类型的案子,也不管涉案金额多大、涉嫌犯罪人员级别多高,最终东窗事发,好像都是事出“偶然”,前几天报道的原武穴市委副书记、外号“冯千万”的冯汉武,不就是因为其女儿购买豪宅露馅的吗?还有什么“小偷”偷出来的,“敲诈”敲出来的,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大凡这些“偶然”的案子,手段并非高明,骗术纯属低劣。犯罪嫌疑人胡毅也不过就是金钱宝马“结识”银行行长,先用糖衣炮弹打头阵,一旦攻下,猫鼠一体,什么假身份证、什么篡改房产证、什么改名字,明眼人一看,“猫腻”顿显,但往往上头一个招呼,就统统搞定。
某些官员在其“一亩三分地”,大权独揽,一言九鼎,什么财务制度,什么审计规定,什么工作程序,往往在无所欲为的权力面前苍白无力。于是,一些看似偶然的事情,也就变得必然,畅通无阻,无所而不能。
制度带有根本性。我们现在不是缺少制度,而是制度往往流于形式。制度再多再好,若得不到有效执行,什么看似偶然的现象,都会在形同摆设的制度面前,有一个必然的腐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