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信力,《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公信力的概念源于英文词Accountability,意指为某一件事进行报告、解释和辩护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接受质询。公信力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公信力既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属政治伦理范畴。
据黑龙江省政府官方网站“中国·黑龙江”报道,姜伟新在哈尔滨出席“2010中国市长论坛”时表示,按照国务院相关文件要求,今后仍坚决抑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稳定住房价格。
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七十余位市长、副市长,姜伟新称,通过各地方城市的努力,调控政策效果初步显现,但从整个市场来看,观望气息很浓,部分地区担心影响城市收入。还有消费者的观望情绪也较重。需要明确的是,这个政策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
前些时间,出来一批消息,在怀疑调控能否继续坚持,结果被中央部门非常坚决地给予了打击。这就是一种维护公信力的举措,中央部门没有面对城市收入这样直接的问题,可以严格要求调控政策执行,可是地方政府就会落入收入和公信力的矛盾。
政府的摊子已经铺开,搞了多少年的精简,也没有精简下来点什么水分,管理复杂,团队庞大,是目前政务管理的典型特征。在财政收入依赖上已经非常大,如果没有足够的财源,可能这个机构就不好转动了,还有广大人民所比较深恶痛绝的腐败问题,这也是较大的一笔资金支出。
问题摆在这个地方,还是很老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问题,如果没有脱胎换骨的大变,那矛盾的这一头就很难解决,这个机器要运转,每天都需要大量的资金,除了土地和房地产这个大头之外,还没有很好的收入来源,就会死死地卡住房地产调控的路线。
回到公信力,搞什么城市幸福指数,搞什么城市的生活成本的排名,不管怎么排,这些数据的公信力都很低,因为统计的机构就不重视公信力,取样的标准以及数据的获取以及最终的分析都是存在偏颇和问题,自然就会让人不屑。
同样政府的公信力,也是需要通过各种事务的处理来树立,没有机构做政府的公信力指数调查啊,就房子一个事情,可能就会让其结果非常难看。
没有了公信力之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就像在平行的铁轨上前进,互相之间可以没有什么交叉,你管你的天下,我走我的路。互相毫不相干,就像两口子一样,当双方的话越来越少,就该怎么样了?严守一和于文娟就是个例子,要共同存在,就一定要有交互,要有公信力才能以少对多。
房地产成为中国现阶段的大事件,相信政府也是要经历这一次风浪,一方面要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另外还得社会和谐,社会稳定,我们已经看到了决心,但执行却是困难重重,阻力很大,结局如何将直接决定之后的政府公信力,甚至决定之后一段很长时间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