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价”猫腻
实际上,在地方政府想尽办法要降低各地房价的过程里,却也存在着人为“拉价”的痕迹。据上述开发商透露,出于对成交均价的“调控”,北京市主管部门对已获得预售证在售的高价房成交房源,也存在放缓成交网上备案的进度。
“也就是说,这些高价房实际在售楼处已经卖掉,但有关部门并不给予正式的成交合同,并延缓成交网上备案,因此在成交统计数据上,这些已成交的高价房也不能在成交均价中体现出来,达到避免拉高均价的效果。”
但尽管如此,房价依然高企。某监控中心数据显示,5月份北京已开盘的项目中,平均价格为25800元/平方米,与4月份22974元/平方米的实际开盘均价相比,仍然上涨了12.3%。
另据上海方方地产咨询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5月份上海开盘的17个楼盘项目中,除了个别楼盘折扣破9折之外,其余楼盘打折幅度都很小,新盘上市平均报价仍比上月涨近14%。
与此同时,知名房企在降价与不降价面前也显得十分犹豫。5月中旬,恒大地产全国采取8.5折促销策略后,万科最近在北京新开盘的假日风景项目也小幅降价。两大房企的降价行为引发了业内骚动。但随后,万科销售总裁肖劲对媒体“辟谣”。
海航置业销售总监高翔宇对记者表示,“开发商都在相互揣测对方,因为买房者的观望,担心降价也不会有人买,还不如暂时不降。”在他看来,很多楼盘并非不准备降价,而是在等待时机。
然而,令许多业内人士担忧的是,在地方政府部门“调控”的降价下,真正调控的黄金期却被耽误了。
中信证券一位分析师坦言,“目前地方政府一些‘投桃报李’的办法若想真正拉下房价,其实会为将来埋下隐患。现在不让企业卖高价,或者让企业降价政府补偿。但风声过去后,难保他不会继续‘补涨’来卖。这样最大的危害在于,当数据显示房价已跌,错误的信号传导上去,会影响调控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和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