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进入一个网站的房地产板块,“房价太高,住不起房”、“只有降价才能保证房地产的健康发展”云云的言论便会映入眼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言论确实有一定道理,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44715元,若购买一个面积为80平米,均价为15000元/平米的房子需要节衣缩食积攒27年。这意味着什么,如果一个人22岁毕业,顺利找到一份可以达到月工资3700(税后)的工作,那么直到50岁他才能承担起一套这样的住房。
如果仅从这一个角度考虑问题,高房价的确是扰乱民生的罪魁祸首。但如果我们大胆假设,若政府真的把房价打压到每个人都能承受的水平,仍在上述的年均工资水平上,一个人仅积攒10年便能支付一套上述的住房,那么房价应该是5550元/平米(这相当于2000年楼市新盘的价格),那么在此假设下的房价骤降将会带来一连串恶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购房人首当其冲
若房价发生骤降的情况,首先受到冲击的必然是那些已经购房,但贷款尚未清偿的购房人。我们可以算一笔帐:若某人以4万元的市价购买了100平米的房子,收付总房价的30%即120万后,余款以按揭的方式分期付款,三个月后,房价骤降了30%,那么这意味着什么?!该购房人仅仅因为提早了三个月购房而多负担了120万元的房价!
购房者的消费信心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消费者信心是指消费者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对就业、物价、收入等问题的综合考量后得出的一种心理预期,一旦受到打击后需要很长时间重新恢复,这不禁令我想起了当年在香港见证的金融危机下消费者信心的空前低靡,那时的香港市民完全没有任何消费力可言,餐厅、酒店、购物中心等消费场所门可罗雀,市民处在一种恐慌的状态中,根本不敢消费。
再来看看那些叫嚣着房价太高,买不起房的人,当房价真的下降到5500元后他们就会购房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为什么?购房者的观望情绪永远是客观存在的,在阴晴不定的楼市中,当房价呈现出下降趋势时,他们不会立即入市购房,而是会采取长久的观望态度,等待价格到达所谓的最低点时“抄底”。这样一来,地产市场必然会进入一个“持续降价,持续观望”的恶性循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