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务的消息传出后,马上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社会反响,是几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一,中国不断高涨的房价已经激起了社会广泛不满。2010年两会期间,房价问题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最主要的话题。但尽管如此,以北京为例,3月15日,两会闭幕的第二天,北京市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房价依旧在涨,今年1~2月,北京市四环路内商品住宅期房均价首次突破3万元/平方米,六环路外的房价也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这样的房价,与北京城镇居民年平均不足3万元的收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二,2009年以来,央企在全国多个城市土地招拍挂市场表现凶猛,摘下多个地王桂冠;关于地价推高房价,市场从来没有停止过争论。也是在3月15日,北京土地市场接连诞生3块“地王”,并分别创下52.4亿元总价纪录,以及2.75万元/平方米和3万元/平方米的楼面地价纪录。
其三,充足的信贷资金支持,使央企在土地出让市场,没有其他企业存在的资金难题。融资难的民营企业,将之视为不平等竞争。
在2009年,创下北京广渠路15号地块40.6亿元“地王”的中化方兴,即在拍地前两个月获得了中国银行200亿元的授信额度。与此同时,另一家央企远洋地产获得的各大银行授信总额则达到300亿元,加上公司债和账面资金,可调用的现金已突破400亿元。2009年下半年在全国各地砸下130多亿元拿下5个“地王”的保利地产,7月从股市融资78亿元,通过借债、增发等,保利共获得了超过百亿元的巨额融资。
2010年,市场同样频频传出央企获得商业银行巨量信贷额度的消息。有不完全统计,近一周以来,多家中央企业已获1350亿元银行授信额度。对于银行大量信贷流向央企的现象,业内不无质疑之声,认为“地王”频现与此紧密相关。
由于以上因素的存在,在竞争性行业的房地产领域,某种程度上,央企因其更为激烈的竞争方式,成为房价高涨的“替罪羊”之一。
应该看清,央企参与房地产市场竞争,并非是推高房价的主因。即使地价推高房价的理论成立,造成地价居高不下的主因,是垄断性的土地供应方式,而非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换句话说,在土地招拍挂市场,央企不出价,其他企业一样会出价,只要拍到地后,能够获得利益。比如抱怨在北京几年拿不到地的华远地产总裁任志强,数年前在一块志在必得的地块争夺战中,输给的对手并非央企,而是李泽楷摩下的盈科地产。
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领域,只是减少了市场竞争主体的数量。央企房地产资源整合之后,依旧会集中于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之中,土地转让市场中,央企的强势地位难言会有根本的改变。
从这一角度讲,对于目前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要想从根源上解决,一方面在于解决垄断性的土地供应方式;另一方面,当在于为非国有企业创造更为公平、公正的企业融资环境。只有这样,央企房地产业务,才不会成为房价居高不下的“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