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在民众不断的质疑声中,地价和房价在宏观调控之下,总是越调越高,越来越超越普通民众的购买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就会自然而自然地引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政府为何始终打不开地价和房价的结?在我看来,要分析这个问题,必须从三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
第一个层面是政府。如今地方政府为了确保地方财政的收入,普遍的经营城市的做法就是:在确定规划发展方向之后,马上收储这个区域内的存量或新增土地,通过加大区域内基础设施投入,改善投资环境,而后再以招拍挂的方式出让土地,从而达到提升地价,增加财政收入的目的。在这样一种发展模式之下,地方政府为了维持不断增长的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就必须沿着“规划-收储-投入-升值-出让”这样的道路走下去。如果不这样,当地的财政收入和城市发展势必难以为继。
第二个层面是开发商。由于地方政府是以招拍挂的方式配置经营性土地资源,因此,价高者得成为一种主要的取得土地方式。这时候,在民间资本或者银行资本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地价自然是不断地水涨船高。而且由于资本的逐利性质,即便是开发商低价取得土地,他们也一定会是随行就市地按市场进行定价。更重要的是,在市场需求有保障的情况下,豪宅、高价房的利润要远远大过中低价房。因此,从开发商层面来说,无论政府是以什么样的价格把土地配置给他们,他们一定是按市场价格对外销售房屋,这必然导致房价的居高不下。
第三个层面是购房者。由于我国在90年代进行房改后,把绝大部分民众的居住问题通过市场配置来解决,而房子是生活必需品,这就必然使得全民购房,全民购房所形成的最终结果就是需求永远会大于供给。正是需求超过供给,所以,房价不断推高也就理所当然了。
由此可见,当前中国房价和地价的结之所以无法顺利解开是由上述三个层面相互相承的问题所共同造成的。
那么,我们究竟要用什么样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实际上,答案已经很明确了:那就是地方政府要承担起开发建设类似于新加坡、香港的公屋这样一个重任。那么既然方向已经明确了,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这是因为公屋这样一个制度安排,是一个需要时间和数量累计,才能发挥政策效应的制度,而在目前我国的城市发展模式和政绩评价体系下,没有官员会愿意去做这种自己种树,别人乘凉;当期财政投入,任内无法发生政策效应的长效行为。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一旦退出,地价和房价就一定会以更强的力度反弹的深层次原因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