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房贷7折利率取消的消息让购房者喜忧参半。有人欢喜,是觉得信贷政策收紧能够压制房价;有人担忧,是担心房价没有被打下,自己购房的负担增加,反而更买不起房了。银行界也很委屈,以前利率松的时候,人们说银行鼓励炒房,现在要收紧了,人们又说银行“趁火打劫”。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保障型房贷缺失,就如同以前保障型住房缺失一样。
保障型房贷缺失让商业银行地位尴尬。一方面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追求利润,另一方面又要承担部分社会责任。比如,给首次购买普通住宅的购房者优惠利率,银行就要担当政府福利分配者的角色,这就如同政府要求房产商给购房者优惠房价一样,有违市场经济法则。而没有相关房贷政策的托底,很多中低收入群体就可能失去购房的机会。比如,利率上升,造成还贷收入比例过高,通不过银行审核而不能贷款买房。
人们现在都能够理解,低收入群体要解决住房问题,不能完全靠市场,不能寄希望于开发商主动降价,而是需要政府提供各种保障型住房,但很少有人呼吁政府提供保障型房贷的配套政策,来更好地落实保障住房政策。有人认为,公积金贷款不就是一种保障型房贷吗?但事实上,公积金政策一方面没有全覆盖,另一方面贫富不均的现象很明显,低收入群体的公积金缴交额度低,大多数情况下不能满足其购房需求,还需要商业性贷款帮忙。此外,公积金贷款的运作也有保值和增值的要求,因为其资金来源于全体缴交者,并非政府的财政资金。有人也会认为,类似德国住房储蓄银行的模式推广开来,就可以解决问题。但储蓄银行实际上仍是商业银行,其给予购房者低利率贷款的前提是借款人相应的存款低利率,对低收入群体并没有实质上的帮助作用。因此,只有推出由政府财政支持的非盈利的保障型房贷才能真正解决低收入购房者的后顾之忧。
保障型房贷应当解决低收入购房者担忧的两个问题:一是贷不到款。比如,低收入购房者通常先办理公积金贷款,剩余的部分再办理商业贷款,但其商业贷款额度一般都不高,银行往往会拒贷;又比如,购房者购买老工房,银行也大多设置房龄门槛。二是利率波动过大,利率高时,购房者不敢贷款错过购房时机,利率低时则用足还贷能力而无力抵御未来利率上涨的压力。保障型房贷不设贷款额度和房龄门槛,利率也可以比公积金贷款更优惠,从而对低收入购房者起到金融托底的作用。
笔者认为,保障型房贷与商业性房贷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更关注人,而后者更关注房。对商业银行来说,房价高低决定着风险和利润,不能因为购房者的收入低就给予其优惠。而保障型房贷则对购房者本人的收入水平、住房面积、购房情况应有着严格的要求,考虑到政府资金投入的实际情况,保障型房贷可以先覆盖经济适用房的申购者,然后再逐步扩大到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中低收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