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经济频道一直是我每日必看的节目,后改版为财经频道,更是成为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关注的节目,每次都能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从早上七点开始直到晚间的各个栏目,只要有时间我都必看,只是对财经频道中几乎所有对房地产方面的评论都觉得没说对过。
也许是财经频道的编辑、记者们都对中国房地产这个支柱型产业带有明显的偏见,因此各种评论都几乎一边倒的让人无法理解与原谅,为此我专门接受了财经频道的邀请,去电视台为制片人和编导们做了一次培训,以便他们更了解中国房地产的真相,或至少知道一些专用名词的含义,如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差别,房价收入比的计算规划等,但颇感遗憾的是并不能改变他们敌意的观念。
同一个数字从不同的侧面会有不同的理解,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本应是财经的宗旨,但却似乎成了将本质抛在一边而强调以点盖面的局部,成为只看表面现象的代言人。
看看央视财经今年的主要观点吧!
一月份重点讨论的是楼市的“拐点”,房价将继续下跌;二月份是集合了一群人讨论此时不能买房,认为房价还没有跌到底;三、四月份是鼓吹小阳春、暖流过后仍会跌;五、六月份是过度消费已过去,后续消费力量不足,什么丈母娘的理论已过时,几代人购房无能力;七、八月份是房价已过高要等等看;九、十月份是价升量跌,已不再是金九银十了;十一月份是优惠政策将取消,房价再次出现“拐点”。总之从头到尾都是不要让民众购房,结果听了财经这个中国权威电视台意见的人们在持币待购中,让本来还能购买一套住房的银子到年底就只能买一间厕所了。
从头到尾的讨论中除了给高房价的豪宅大作广告之外,似乎从来也没有给过消费者一个应出手的信息,总是在观望、等待中期待房价再一次暴跌,让消费者可以捡个金元宝。可从来都是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在作怪的消费者们,只能从财经的信息中空守着无奈的等待。结果房价仍在财经的攻击声中向上爬,消费仍在不断的暴增,央视也似乎变成了一面镜子,照出来的都是相反的结果,左边变成了右边,右边跑到了左边。
当央视评论房价的平均销售价格过高时,拼命在攻击那些奢侈品的典型如十八万元一平米的汤臣一品,十六万元一平米的盘古四合院(也不先查查这个只卖不租的四合院是否有房产证),却不知道一个最基本的算术题。当平均价中有大量远高于平均价的房子时,则意味着低于平均价的普通住房供应更多,并且价格更低。正是因为高价房拉高了平均价,但扣除这些本来也不是供给主流市场消费者的奢侈型消费住房之后,岂不是只能证明那些主流市场的普通商品房价格更低于平均价吗?
如果十平米的住房平均销售价是二万元一平米,扣除了一平米十八万元的汤臣一品,则剩下的九平米平均价就只有2千多元了,平均价只是不同供给结构中的游戏,而并不代表真正的市场,更不代表普通商品房的消费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