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主要是为下一年经济政策定下基调,而此次会议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是,发达国家处于“去杠杆化”阶段,世界经济波动带来总量均衡水平下移,国际贸易减少,短期内难以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中国总产能的缺口无法依靠外需增长弥补,因而,我们在制定短期政策同时,还要做好与长期改革目标的协调。
尽管宏观政策保持稳定性的基调不变,但积极财政政策已经进行了结构调整,其在延续扩张性政策同时,兼顾了与经济结构调整长远目标的协调。
财政政策的实施重点,已经从刺激投资,转移到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方面,包括增加对“三农”、科教文卫、社保、保障性住房、节能环保、中小企业、居民消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而在投资方面,则强调保持投资适度增长,重点用于完成在建项目,同时严格控制新上项目。这意味着,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开始出现松动,政府开始认识到过度投资的危害性。
在财政刺激政策调整同时,配套的信贷政策也会同时向民生方面倾斜。但也应注意到,由于前期基础设施投资和相应的银行中长期信贷的高增长,使得在建项目对于银行信贷拥有较高的依赖性。如果信贷不能保持适度增长,将导致烂尾工程大量出现,进而增加银行信贷资产风险。
如果继续保持宽松货币政策,通货膨胀预期愈发强烈。刚刚公布的11月CPI同比指标已经转为正值。在出口出现正增长后,外需将会消化部分过剩产能,进而加大CPI上涨压力。如果世界经济没有出现新的不稳定性因素,应对通货膨胀将是明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着力方向。
目前资产价格泡沫危险较大,特别在过剩流动性推动下,居民和企业具有较强的通货膨胀预期,因而房地产的投资性需求空前放大。目前的住房需求已经发生质的变化,据调查,在京沪两市,投资性住房需求已经超过自住型需求,中国进入了全民性炒房阶段。一旦房价失控,在社会压力下,政府只能被迫采取紧缩性政策,很可能导致房地产投资下降,进而减缓经济增速。考虑到这一点,政府应该将保障房建设放到政策优先考虑之处,达到即可增加住房投资,也可缓解房价上涨压力的作用。
不过,鉴于政府的财政压力和利益集团的反对,保障性住房很难得到大规模的建设投资。房地产泡沫破裂,可能是中国经济二次探底的诱因。
目前,政策鼓励国内消费,这是是结构调整的开始,但若维持居民消费持续增长,则还应尽快改革分配体制,在一次分配中,向劳动倾斜。在二次分配中,抑制政府的征税冲动。根本的还要扩大就业,这就要支持小企业发展,以增加社会就业机会,从而提升居民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