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是第一部以中国住房现实为题材的影片,它仅从住房市场中的夹心层群体来思考和反应当前中国的住房现状,引起更多的中低收入人群、买不起房人产生了共鸣。对这类人群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造成了更多的“愤青族”。很多人认为它是对中国现实住房的深刻提示和真实反应。但纵观我国房地产现状,个人觉得,蜗居里所展示的住房观是片面的、狭隘的、庸俗的,它并没有真正全面地提示中国住房现状,而是扭曲了住房现实。
住房需求与住房需要相混淆。中国楼市火暴,住房需求暴涨,是因为中国国民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使得众多居民有改善住房的需求,这是一种自住需求。另外就是很多生产厂商或者民营老板,他们把大量用于制造业的资本或者外贸出口所获得的流动性资金用于住房投资、投机。而影片所反应出来的海藻和海萍对住房需要不是需求,中国住房现实中确实有这种需要,但是对房地产市场并没有形成太大的影响。影片中两姐妹的住房困难并不是中国住房现状,中国现状是中国确实存在着很改善住房需求,很多人有需要改善住房并且能够支付。
完全忽视了住房保障政策。影片中所反映出来的住房市场就是商品房市场,对住房保障根本没有涉及到,对于一个与“上海”同等地位的江州城市,住房保障肯定是发展商品房市场中最显著的住房保障措施,这关乎到民生工程,特别是中国近几年里重点强调的住房保障制度。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9000万用于住房保障房建设投资上,住房保障已经成为当前各个政府重点关注的住房建设,成为考核政府官员的政绩重要指标。此片忽视了住房保障,让更多住不起房的中低收入人群、夹心层对中国住房市场失去信心甚至绝望。
扭曲了房地产策划师形象。策划师是一种提供知识和文化创意的职业,并不是影片中所展现的海藻形象。策划师是从开发项目从拿地、产品设计、建筑施工、产品销售到售后服务一条龙服务,它是一种智商和情商共同结合的产物。虽然有些时候需要去应酬,但是很少出现像海藻那种策划师的,这是对策划师的一种侮辱和策划师职业的不尊重。
丑化了开发商和政府官员的关系。在影片中,开发商和政府官员的关系扭曲了,把开发商和拆迁商丑化了。把那个陈总和另外一个开发商都弱智了,把政府官员的智商夸大了。在片子中,开发商和拆迁承包商都是惟命是从。商人看起来就是傻子一个,什么事情都需要政府官员点播才明白,一些招标项目或者其它拆迁项目都是政府官员内定的,现实中可能是有这种现象,但是中国的招、拍、挂制度出台后,我国的房地产项目(开发项目、拆迁项目)都更加透明化。并不是政府官员所一手操纵的。现实中,开发商和一些承包商都是很主动,他们和政府官员是一种金钱和权力的交易,产生寻租行为是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