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目前的高房价和楼市泡沫问题,陈淮主任甚至玩起了“扯淡的幽默”:“中国的房子正在越盖越结实,没有什么泡沫,如果有泡沫那也是为节能而用的空心砖。”
抛开住建部陈淮主任的扯淡,媒体人叶檀务实地分析了“二次房改”的根本问题在哪里。
1998年开始的房地产市场化进行至今,面临三大挑战,也是三大改革根本。
第一个挑战是土地财政,这意味着中国税费体制的大改革。在中央与地方政府分税制数年后,财政收入捉襟见肘的地方政府只能依靠土地财政维持地方收支,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地方政府对于土地收入的依赖达到极致。
要让地方政府摆脱对土地收入的依赖,只有改革目前并不合理的庞大的公共财政体系,重建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财税结构,培育起足以替代卖地收入的地方财政收入来源。实现前一条,需要朱镕基总理分税制改革的巨大勇气,以及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实现后一条,需要将各地工业均衡发展、以消费税取代生产型的税收。在这两方面,我国的改革远未起步。
第二个挑战是住房保障体制的建立遭遇资金来源的严峻考验。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资金的大头由地方政府负责解决,但在目前财政收入困难、保障住房对于地方GDP、税收与小金库毫无益处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有什么动力改变商用地用途,转而多建保障型住房?只要实体经济出现困难,房地产保增长、拉内需的作用就显现无遗,房价就可以名正言顺大幅上涨。
第三个挑战,也是最重要的挑战,房改面临着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的挑战。前不久社会热议的中石油“购房门”事件,就是央企以巨资变相参与房地产运作、获得低价房给予特殊职工的典型案例。对于如此不公平、不市场的行为,中石油与某些评论者居然振振有辞声称,是为了解决职工住房困难,由此获得了一些人的同情。
在痛恨高房价与充满虚无色彩的怀旧思潮中,计划经济时代的住房政策被抹上炫目的道德亮色,这种道德优势,加上中国土地划抹过程中的不公平,政府与央企内部的论资论权论背景排序的劣质性结合在一起,可能造成中国房地产市场改革的大倒退。
房地产市场的病根在土地财政、在错误的激励机制、在房地产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在对计划经济的虚幻膜拜。如果不能解决这些病根,住建部调研十次、改革十次也未必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