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不知不觉中,周围有些人开始“逆向思维”——卖房后租房。他们的举动在“全民买房”的热潮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他们或是为了改善住房条件,换一种生活方式,或是觉得房价太高从楼市中“逃顶”。或许他们“在贪婪中恐惧”的举动有些超前,但是毫无疑问他们都很理性。
为了房子,牺牲十年甚至几代人的生活质量,值得么?
迫不及待的购房人不妨停下脚步思索一下什么才是你想要的生活。
“市场不回归理性,就一直租下去”
白女士曾经以在上海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而自豪,但她今年把房子卖了,变成租房一族。
2007年,白女士以9000元/平方米的价格买入了松江一个大型楼盘的一套房。虽然面积只有85平方米,但设计合理,并且有简单大方的装修,总价不到80万元,这几乎是任何一对小夫妻都可以咬咬牙承受的价格。
在入住1年之后,白女士夫妇发现事情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顺利。他们每天需要起码2个半小时“在路上”。夫妻俩每天乘坐小区班车到徐家汇,起码需要一个钟头,之后再从徐家汇转车到人民广场。即使在通地铁之后,路上时间也没有减少太多。有段时间,白女士甚至自嘲式地把MSN签名改成了“不是在上班,就是在去上班的路上”。
更令人气背的是,两年过去,房价仅有不足15%的涨幅,且因为大盘“招风”,每天都有成堆的房子在中介挂牌,新盘的涨幅依然对二手房的升值贡献寥寥。
这在上海地产圈是一个“定律”——凡是楼盘扎堆的地方,价码肯定加不上去。即使因为楼市的狂躁而有阶段性的上扬,也定会随之狂泻。松江板块就是如此,先是从2002年左右的3000元/平方米低价一路走高,直至万元/平方米的巅峰——不过那一波升幅白女士并没有赶上——之后该板块又跌落到不足8000元/平方米。
“大部分人都觉得房子保值甚至可以升值,但如果选得不好,房子一点都不保值。”白女士表示,会升值的房子,或在市中心,或有一个有保障的地产品牌,或配套设施齐全。
这套涨幅不大的房子,让她一直觉得是“鸡肋”。2008年楼市低谷时,她开始动了卖房的念头,在今年的盛夏来临之前,她终于把房子卖掉了,价格超出了她的预期,单价甚至超过了1.1万元/平方米,“房子也算升值了一些,可是看看周边房子的涨幅,再看看物价,就感觉自己的房子好像跌了不少。”白女士说。
从“有房一族”又开始回到了“租房一族”,“我感觉房价一定会掉一些下来,现在的房价高得离谱,房价开足了马力跑了十年了,也该稍微跌一些了。”白女士选择了在中山公园附近租了一套房子,这也是上海市区比较繁华的一个地方,她可以在楼下买到水果或者奶茶,或者她老公喜欢吃的鸭脖子。最关键的是,从这里坐地铁到人民公园,只有仅仅四站路。
她认定了房价会跌,“重新去租房的最关键原因就是不看好房价,我们是最需要买房的一群人,可是却囊中羞涩,如果市场不回归理性,就一直租下去。”白女士表示。
不过,她也有了租房的烦恼,如果住的要离上班地方近,就只能租得起楼道黑乎乎的房子,租住的面积也随之缩小,她和老公只能租住在不到40个平方米的房子里,每个月2800元的月租,刚好差不多是原来的月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