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一个电视对话栏目中偶然看到几位专家关于房地产“暴利”的讨论,专家们的观点记得已经不是很清楚了,但令人印象深刻是其中两位嘉宾面红耳赤,浑然忘我的激烈争辩。一方面我们需要钦佩专家们对公众话题的专注和热心剖析,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这样的话题太容易引起不光是专家们更是普通百姓们的普遍关注和争论。
两位专家一位建议大家面对现实,找准机会大胆出手,另一位慷慨激昂痛斥开发商的“暴利”行为,大胆预言2009年将是地产泡沫破灭之际,大家要咬紧牙关坚持到底。更有专家呼吁政府大胆改革土地体制,参照国际通行惯例合理控制开发商利润及政府相关税收及费用。
作为一个普通的消费者同时也是一个房地产行业从业者,自己真的觉得专家的呼吁当时令自己也热血澎湃、激动不已,但冷静下来真的感觉这些言论更好像是我们在大学的一场辩论赛。虽然话题发人深思,但是大家好像更关注的是辩论的结果和过程是否精彩、能否语出惊人,真的是很难和我们的生活实际完全结合。
经过无时无刻不在的铺天盖的、花样百出的广告攻势,短信推销,甚至电影植入广告,我认为我们的消费者已经被市场锻炼出了很强大的神经和判断力。可是惟独对房子和股市的事情总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从,为什么作为百姓生活中最重要的消费品和生活必需品,这么令我们困惑,又爱又恨?
自己认为其实是我们的传统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在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和消费模式。我很不赞同将人们简单分为有钱的和没钱的两类,其实说白了安身居所也好,改善环境也好,保值投资也好,都是每个人现实生活状态的一种表现,而且是随时可能变化的。现实的生活环境可能随时根据个人的事业、家庭和个人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变化,更可能因为难以预测和不断充满变化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而变化。可是唯一不变的是我们世代沿袭的价值观,事业发达、成家立业、保命安身无一不和居所相联系。
房子已经成为个人实力和价值的体现,更成为我们家庭的梦想,既然这个产品承载那么多的价值和梦想,那么它的稀缺和价格飙升就成为必然。短时期内可能会受政策、市场、供需的影响,但根本上的稀缺性将无法改变。因为大家都认同所有的商品都是可以再生的、复制的、替代的、甚至克隆的,只有土地和资源是只能被消耗无法再生的。我们不是经济学家,更不是预言大师,无法靠简单的数据和分析为我们指引十年二十年后的市场和未来,但我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更是我们现在需要的并可以买到的才是我们真正要考虑的。我们可以掌握某个市场的波段,可以改变我们个人的选择和偏好,但是很难改变我们世代传承的价值理念。
所以我们需要的、可以支付的就是我们要考虑行动的,需要但是暂时无法支付的就要靠合理的计划来实现,计划也无法实现的我们就要找到替代的产品和方式来解决。毫无计划和实践精神的等待、抱怨真的无法给我们带来任何价值和意义,最后只能成为我们图一时之痛快的宣泄方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