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恩平说道:“直到今年房地产逐渐回暖,虽然房价有所上升,但是与2007年拍地的楼面价格相比,仍然低于开发商拿地时的心理预期。因此,如果对2007年拍下的地进行开发,这些开发商会无利可图。”
“开发商争做‘地王’有时候是一种策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国巨资本国际控股集团总裁、美国万通投资银行控股集团执行董事、首席经济学家孙飞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许多财大气粗的开发商不仅仅有一个项目,地王拍出以后,周边的一些在售的住宅项目都会应声涨价。”
当广渠门外10号地被富力地产以10.22亿元拿下,加上建安成本、财务成本和营销成本,这个地块住宅至少需要28000元/平方米才能有所赢利,所以该地块成交后数日内,周边项目普涨10%,部分二手房售价甚至飙升至30000元/平方米。
贵州大学城市管理与经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高级咨询顾问项凯标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土地闲置成本太低,也是开发商肆无忌惮地捂地的原因之一。”
新“地王”
再步老“地王”后尘?
8月10日,广州市国土房管局推出首个针对“天价地王”的处理方案,并重申“不会对知名企业法外开恩”,此举对开发商拿地计划显然起到了威慑作用,使得8月18日推出的10幅商住地块骤然降温,并没有出现新“地王”。
然而,其他城市的“地王”争霸战仍在上演,东莞、苏州、南京等地的拍卖会依旧火暴。2009年5月以来,各地“新地王”纪录被不断刷新,地价直逼同地段售价。只不过此轮“地王”们,头顶的是“国”字号招牌。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教授李恩平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地王的出现是由于国有企业的强势介入,虽然与2007年地王出现的背景、性质不同,但是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大量土地闲置,而且,此轮可能比上一轮的闲置更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