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先生说,第一轮洽谈后,先向张女士付了10万元定金。“第二轮谈定后,她让我回避一下,上楼与‘温联开’交接讲妥。随后,按她的要求,我通过银行账户,先汇‘温联开’169万元,另一笔按她指定汇到其丈夫的银行户头,汇给21万元,加上10万元定金,共付清31万元差价款。”
就这样,双方顺利成交。蔡先生表示自己心知肚明,这31万元是她的额外得利,后来方知张女士的丈夫是位县级政府官员。
蔡先生气愤地说:“我是用每平方米9950元的市价买来这套房子,政府却要我再补每平方米3128元差价,共补63.3732万元,加上已付的200万元,总共付了263.3732万元,这等于每平方米的房价是13000元。当时若花这么多的钱,温州满街的房子任我挑,就是顶楼的跃层房也不到这个天价!我叫卖家张女士补,她却不肯,起先表示最多只能承担10万元。我提出她付2/3,协商了三四次,最后她全不认了,而且态度很强硬,好像得到某种力量的支持。”
“张女士是原始购房者,要交差价款的人应是她而不是我,政府要我缴哪有道理啊?如果我不交,政府限令就要依法解除购房协议,到头来吃亏的还是我们无辜的老百姓。”蔡先生说。
新闻回顾:网友发帖称温州旧城改造安置房被低价卖给官员
新闻摘要:近日,有网友发帖曝光温州旧城改建指挥部领导利用职权将拆迁房中最好的顶层房、跃层房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给自己和相关官员购买。购买涉及多个单位的局长、院长等有关人员。
“购房猫腻”露出“冰山一角”
人们记忆犹新,今年3月23日,一位网民在互联网“天涯论坛”发出题为《温州旧城领导内部购房贪污的猫腻解读》的原帖,温州“购房门”被曝光。该帖不仅抖出143套安置房购房者的清单,如有所有人的名单、职务、楼盘、房号等,其中有数十名市、县级干部,而且披露了旧城改建指挥部领导利用职权暗箱操作的两大手段:
“一、A购买房子,与领导关系密切的,先付几万元订金。A再找下家B,让B出钱买房,同时把差价给A,差价少则二十万至百万元,多则百万以上,如果这些房源拿出来公开招投标,几十万上百万的国有资产就不会流失掉。”
“二、A是领导得力‘助手’,领导就专门授权A,先把旧城房源以低价假卖给B,B再把房子以市场价卖掉,B拿的差价按2:2:6分成,领导得6,A得2,B也得2,如果差价是50万,领导就得30万,A与B各得10万,如此操作20套,就有近千万收入。”
对此“敏感”问题是否确有其事,温州市政府方面三缄其口,避而不谈。政府处理决定公布后,人们原以为随着“购房门”的徐徐关闭,这个“猫腻”也随之“藏匿”起来。岂料“补差价”的“通道”一打开,“购房猫腻”跟着“露”了出来。
蔡先生对记者说:“我心里很明白,张女士从旧城改建指挥部拿到得月花园那套房子,之所以能让我直过户,实际上她拿到的是不用自己先付本金的房源指标。这个指标经她一卖,即获差价31万元。”
黎先生向记者披露的“购房经历”又基本印证了网民曝的另一个“猫腻”。2006年5月间,他从一家房屋中介机构以每平方米11318元、总额191.9262万元的市价,买下市区一处顶级地段、顶级楼盘29层的一套高级住房,面积169平方米。卖主黄某是温州市瓯海区一个村的农民。
洽谈时,对方要求黎先生分两次付款,一笔向市政府的“温联开”付150.9262万元,计每平方米8900元。剩余另一笔付黄某现金41万元。黄某当时透露,他这41万元也不是自己一人独吞,要与三个人分,其中他与另一黄某共分33.5万元,一人一半,另7.5万元要分给介绍人“大哥”。黎先生都答应,双方成交。
直到这回要补“差价款”时,黎先生才顺藤摸瓜一层层了解到,这41万元差价的得利者都是旧城改建指挥部原主要负责人吴权书的同村人。卖主黄某是村委会主任,吴、黄关系甚好。另一黄某的老婆则是旧城改建指挥部所属“温联开”的重要财务人员。“大哥”则是“黄牛”。
黎先生终于明白,吴权书同村的A、B、C是卖房的“同盟军”,他们通过“黄牛”中转,把整个房产的“交易链”割离开,以达到掩盖权力寻租、腐败买房卖房之目的。而眼前对他来说,面临的是要重补57万多元的“差价款”。他表示愿承担一半,但卖主“黄村长”表示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