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如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言,金融危机尚未见底,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仍极为严峻。国外房地产市场亦告诉我们,处在金融危机之中,鲜有房地产市场逆势上涨的例子。一般情况是,金融危机见底以后,房地产市场本身的调整都有一定的滞后效应,房地产市场指标从来都不是一个先行的指标。
其次,产业周期看,虽然有些专家老是强调,刚性需求决定了我国房地产市场长期的上升趋势,然而,房地产本身是有自己的周期规律的,并非只升不降。特别是,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此前的暴涨已提前透支了未来的上涨预期,在这种情形之下,调整在所难免。按照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数据,房价周期一般是10年左右,其中6年为上升期,上升幅度大约为40%;4年左右为下跌期,下跌的幅度为25%左右。从国际上房地产泡沫破灭见底的规律看,只有发生价格大幅下跌、开发商大面积倒闭,才意味着泡沫真正见底。很显然,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无论就调整时间,还是价格调整幅度而言,都依然明显处于下降通道。
再次,看看房地产政策。2009年国家关于房地产的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不再控制房价,另一方面,随着大量保障性住房入市,房地产市场的基因和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保障性住房客观上起到打压房价的“平准基金”的作用。另外,高达近2亿平方米的空置面积和近万亿元资金缺口,也无法支撑价格的上涨。据估计,北京、上海、深圳、厦门、南京等全国15个城市现有的商品房库存,需要20多个月才能消化完毕。因此,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房价并没有像模像样调整的情况下,轻言触底反弹,无疑有点过于乐观和自欺欺人。
我们不否认,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巨大的刚性需求的确存在,但也应该看到,前几年的暴涨不仅将未来的上涨空间完全透支,更将目前居民的购买力全部透支。而房地产价格畸高已成目前内需不振的主要根源,其危害甚至比医疗、养老等社保项目的不健全都大。当居民一生的收入绝大部分都拿来购房,对内需的“挤压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以上诸多理由告诉我们,目前支撑房价上涨的理由实在过于匮乏。从目前而言,价格仍然是制约房地产最终回暖的最大障碍。而且,经过多年和开发商在信息方面的博弈,民众的消费心理日渐成熟,不会轻易随着开发商的指挥棒翩翩起舞。房产商可以利用自己控制的资源,在一段时间内制造房价上涨的“无知之幕”和迷局,但最终决定市场走势的,仍然是产业周期和价格铁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