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决策者层面,中央政府担忧房地产调整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和对“保增长”的负面影响;地方政府则忧心房价下滑带来的“土地财政”收入锐减。在市场供求层面,一些开发商不愿放弃高房价的暴利,而许多购房人期待楼市心理价位的兑现。这种分歧也存在于各利益主体的内部,有地方政府官员坦言要加速保障房建设,进一步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绝不保“高房价”;也有部分官员发出了“买房就是爱国”的怪论。有的开发商收缩战线,加速促销,在“现金为王”的市道里积极自救;也有的开发商寄希望于政府救市,怀着赌徒心理,不愿降价。有的投资机构认为投资机会已经出现,已经或正在为未来的商业版图布局;也有投资机构继续看淡后市,割肉出局。购房人呢,也是分歧严重,有的继续持币观望,期待一轮又一轮的打折、降价;也有的放弃等待,趁着开发商的促销劲圆了久违的住房梦。
我们知道,不管是在房地产行业发展的牛市还是熊市,这些分歧都一直存在。但一直以来,各色权威人士的“分歧”和强大的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或是影响了市场分歧,也影响了市场自身的正常调整。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政府层面关于调控政策取向的不一致,致使市场出现混乱的政策信号。
由此,政府应厘清市场与行政的边界,避免以行政手段扭曲价格信号,干预市场正常的调整。在中央已经定调保持房地产健康稳定发展的情况下,规范住房保障建设,构建多层次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应是各地政府调控楼市的主要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