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2007年9月的最后疯狂后,福州的土地拍卖市场再也没有出现过记忆中的繁荣景象了,随之而来的是久久挥之不去的“流拍风波”和屡屡以底价成交的消息。
2008年1月4日,福州迎来了新一年首场土地拍卖会。推出3幅地块,仅一幅小地块以略高于起价成交,其余2幅地流拍。首战失利后,这种“流拍”阴霾始终围绕着市场上空。
3月、5月、8月、10月的四场土地拍卖会,均出现流拍现象。特别是8月,福州市再次集中推出7幅市区黄金土地,遗憾的是因报名人数不足,七幅地块全部流拍,并转为挂牌。
逆市中,伴随着“流拍”同行的是“抄底”现象。由于本土开发商拿地热情减弱,土地市场疲软,反而为外来房企提供了以最低成本进入福州市场的机会。5月28日,华润置业竞得的洪湾路地块以底价成交,此前的一周,厦门海晟地产竞得的乌山西路地块也以低于市场预期的价格成交。之后,拍卖的大部分地块均以底价或略高于底价成交。
另外,为了改善土地市场的冷淡气氛,政府采取了一些新策略。第一,主推小地块,今年推出的大部分地块均属于“迷你型”地块,最小的仅3.46亩。第二,增加商业地块比例。下半年,商业金融用地成为市场供应的主流产品。第三,采取宽松的土地政策。首先是放宽规划指标,如台江电影院用地,容积率从原来的≤1.3上调至2.3;建筑密度从原来的≤26%,上调至≤31.5%。其次是放宽付款条件,部分地块首期地价款的支付时间由原来的“合同签订之日起5日内支付”改为“45日内支付”。再是改变规划,将拍卖地块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面积所占的比重调整为必须达到住宅开发建设总建筑面积的50%以上,而之前的要求是70%以上。除此之外,还有“公布拍卖起始价”、“土地前期‘议价’”等一系列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