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做好2009年报国务院批准城市建设用地申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表示,地方政府要在2009年2月28日前完成2009年用地计划申报。但是,未完成2007年供地计划的城市不准申报2009年用地计划;2008年用地计划完成缓慢的城市,减少2009年用地计划申报指标。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副工程师邹晓云表示,国土部此通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督促地方政府加快供地节奏,以保证刺激内需政策所需要的土地。
由于土地价格低迷,地方政府纷纷放缓供地节奏,甚至捂地不卖。一位接近国土部的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今年前10个月,105个纳入土地监测的主要城市,完成供地计划的不到三成。面对被核减2009年度用地计划的危险,全国主要城市已经纷纷在年底加快供地节奏。
捂地或导致房市“滞胀”
记者从国土资源部获悉,虽然“通知”是12月发出,很多城市此前已经被国土资源部“吹风”。
地价低落是地方政府“捂地”的主要原因。据全国城市地价监测系统数据,今年第三季度全国35个主要城市地价同比增长8.98%,环比仅增长0.94%,宁波、南昌等城市分别出现1%-3%不同程度的跌幅。而来自中原地产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今年1-11月全国重点城市土地流标率达到了32%,住宅地流标达到了35%,长春、武汉等城市土地流标率甚至达到了50%以上。
在此情况下,地方政府纷纷暂缓了供地节奏,或者捂地不卖。今年前10个月,全国35个主要城市完成供地计划的不到30%,在地方政府公布的众多“救市”政策中,也随处可见控制供地规模以刺激房市预期的政策。
邹晓云表示,面对土地市场的冷落,地方政府一般有两种行为:一是不管地价如何,都按计划将土地挂牌,成交一块算一块;二是减少土地出让宗数和规模,控制供地节奏,以稳定土地市场。一般来说,财政实力雄厚的地方政府才会选择第二种做法。
但是,国土资源部对这种做法并不认可。从今年8月份开始,国土资源部逐渐开始采取“打招呼”的方式给捂地、囤地的地方政府谈话。
邹晓云表示,地方政府按计划供地,虽然短期内地价会下降,但是地价下降到一定程度后,会引来土地交易数量的反弹,这种地价下降应该是一种理性回归。如果地方政府强制控制供地节奏,则会对房价、地价带来系列影响,其结果很可能是带来房地产市场的滞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