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丑陋的中国人》在坊间大肆流传,中国人遭遇的文化尴尬又多了一只冠冕堂皇的替罪羊——“国民性”。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如此,“房事”亦然。别想歪,此“房”非指“闺房”,而是“住房”。
然而一旦“国民性”遭遇尴尬,谁来解围呢?
之前“对话中国”的高层论坛上,龙永图就毫不留情地捅破了这个马蜂窝。他说:“中国住房最大的症结就在于长久以来,老百姓个个想买房的错误观念。”立马有人站出来拍案了——这是严重伤害了中国人的民族感情。
学者论调而已,有必要上升到全民族的高度吗?
细想之下,有必要,确定一定以及肯定!
房子之于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所。我们龙部长看到了房子的“安身”功能,却漠视了房产证中更为隆重的信息——“立命”,立的是面子,是腰杆子。有恒产者有恒心,这是国人的无奈和悲哀,无法规避,更不容漠视。
悲从何来?绕个大圈,还是得回归“国民性”。
上下五千年,“中庸”论调统治了大半江山。当亚历山大的战车碾过东印度;新西兰的国旗插上了珠穆朗玛;吉普赛人赤脚把板车拉到了中东;德国人还大老远跑来敦煌偷壁画;美国民众则开始迷恋某种叫“汽车旅馆”的玩意儿……
中国人在干吗?
秦始皇在修房子,阿房宫,三千里,修完了还得赶工捣腾出个秦始皇陵,内有星辰日月,还住得下三千童男女。
汉高祖也在修房子,修完长乐修未央,热火朝天,干劲十足,还好死得早,墓没怎么修,否则这“史上第一坑”怎么也轮不到秦始皇躺。
七雄和五霸们比较有远见,房子早修好了,喊上在酒池肉林里快活的纣王和妲己,凑几桌到黄河源里搓麻将。
孔老夫子摸摸胡子总结,外头冷,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那是蛮子所为,咱不提倡,在东篱下盖房子才是我们中华大国的泱泱气度。
丫的气度!
讲难听点就是“窝囊”。不过五千年都这么过了,偏安一隅也没什么不好,顶多让学者们痛心疾首一番:这就是陋习!陋习!!酱缸文化真真不成气候,顶多地产专家们发发牢骚:都怪“窝囊”的国民性决定了“安居”意识,看吧,住房问题就是这么来的。
确实,比起老祖宗们,我们在“房事”上可谓“苦大仇深”,你看在古代吧,随便圈个山包包,大喊一声“此山是我开”,就可以大兴土木了,只要不造反,皇帝才懒得管你。现代人就没这么幸运了,海子的理想很美好,“我想盖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糟糕了,违章搭建后果很严重,城管很生气,别以为诗人就不用坐牢。如此这般,想要在大城市有个观景阳台,唯一的出路就是加入房奴大军。
不惜砸锅卖铁去寻求一个安身之所,去索取一纸苍白的户口,这就是中国人源远流长的“房事”精神。以愚公移山的传承、夸父追日的固执和精卫填海的悲壮。
唉,这种“精神”叫人说什么好呢?政策层面是解决不了的,痛批吧,没准下一个让人群起而攻之的就是你了。末了,老百姓们抽抽鼻子安慰儿子,没事,攒一辈子,总能攒座房,我们把首付掏了,往后你们更要好好干。
权当自我解嘲吧,要不是如此执著的安居意识,朴实的劳动人民能有干劲吗?生产力能上去吗?GDP能排到世界第三吗?老祖宗传下的“国民性”或许总是有可取之处的。
“不抛弃、不放弃”——借着《士兵突击》中钢七连的座右铭调侃完中国人的“房事”精神,下了班我也得跑趟银行,掰着手指数数看,到了2046或许工资卡上的数目就买得起海边的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