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人们买房的目的大都很实际,置业结婚、改善居住环境、投资等等。但近年来越发走俏的这股教育地产热才真正显示了房产消费的单纯目的性: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之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使得很多家庭从置业之初就不惜重金购置带有名校概念的房产,以期孩子可以顺其自然地享受名校提供的优秀教育资源。而学校方面,名校要扩张,急需大量的资金和实物支持,因此,教育和地产结合成一条“完美”的投资链条,按照当前最时髦的说法,这叫做“优势互补”。看来,教育地产的火暴有其必然性,但是,挖掘其产生的深层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这红火的背后,还有很多悬疑待解。
悬疑之一:与重点学校做邻居就一定能保证未来就学吗?
石家庄市桥东区教育局教育科科长臧大建告诉记者,按照现行政策,义务教育阶段,根据就近入学原则,的确可以保证重点学校周边合法片区内适龄学生就读,但高中阶段并不确定。由于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可能完全平衡,造成家长“择校”现象成为一种热潮。“但对于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评价完全是出于家长本身,教育部门不会区分重点院校和非重点院校,而是尽力平衡各个学区内教育资源的配置,以保证孩子们享受公正、公平的教育权利。”
悬疑之二:教育地产到底归哪家?
据了解,按规定,目前的建设项目多数由开发商建好教育设施交给教育部门,由教育部门来管理。这就意味着开发商要将自己投资的教育设施无偿转让给教育部门,而这一部分的土地出让金却得不到相关部门的减免。因此,许多开发商出于成本的考虑,没有将小区教育设施交给教育部门兴办义务教育,而是引进民办教育。民办教育的介入可以为开发商减少很多负担,甚至可以为开发商带来可观的收益。为此,配套建设的学校产权成为一个问题。而按照不同解释,类似的学校应该由开发商建设,最终由教育部门接管,成为国家教育资产。对于这一说法,目前似乎并没有统一,各地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另一方面,一个教育地产项目中的配套学校不可能只依赖业主们的子女入学,业主提供的学生数量不足以支撑一个学校的稳定招生。因此,这方面需要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这又是一对矛盾,开发商建设教育配套设施,这是国家政策规定的。如果将配套设施交给教育部门,这就意味着,开发商主动选择名校进入小区的愿望可能不符合教育部门的要求;另一方面,教育部门选定的学校能否符合小区购房者的要求也是一个问号。
悬疑之三:随着教育资源的日趋平衡,教育地产的概念将逐渐淡化?
教育专家认为,其实出现教育地产的火暴,主因还是缘于社会上盛行的“择校热”,而择校的盛行,还是缘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专家指出,出现这个因果链条实际上是不正常的,非正常的需求制造了非正常的市场,如果长期按照这样的结构发展下去,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可能会加剧,教育公平可能面临来自市场调节下的挑战。但换一个角度来说,臧大建认为,随着教育资源的逐渐平衡,这种关注教育地产的现象肯定会逐渐淡化,“尽管在短时间内还很难实现,但这是国家和各级教育部门努力的方向。教育地产是根据市场需求产生的,将来也会因为需求的消失而渐渐弱化。”
■现阶段教育地产发展方向
省建设厅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赵志林主任介绍说,教育地产是在当前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生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高度关注之下产生的。在此基础上必然会出现购买名校周边楼盘或者租住周边房屋的现象。“这种不计成本的投入实际上反映了一种畸形的需求。因此教育地产的出现也是不正常的。”赵志林说,“不过有需求就会有市场,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有些带有教育地产概念的开发项目已经初具规模。”
赵志林主任同时也指出,尽管目前个别项目带有教育地产的性质,但大部分还是用生产、经营商品房的方式开发,而从推广住宅产业化的角度来说,教育地产或者带有教育地产倾向的楼盘应该着力开发一些户型小、功能齐全的公寓式小区。“以公寓式的生产方式生产教育地产,找到适合教育地产发展的最佳思路,挖掘其亮点。”赵主任提出,“教育地产的消费者其实对项目最大的需求不是房子的大小、户型,而是看中其区位优势,想以最小的投入换得最大的收益”,所以教育地产项目应该率新摒弃目前流行的毛坯房,为消费者提供一些户型小、全装修、节能性能好的项目,“这样既能满足他们最直接的需求,还可以循环使用,便于二次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