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以香港为例。香港一直是世界上基尼系数最高的经济体之一,它的基尼系数似乎很少低过0.5的。当然它也是一些经济学家所鼓吹的"收入差距夸大会增进经济自由"的最好样板。这个样板在1997年??也就是香港地产峰值的时候,它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53,不过,后来的故事很悲惨,它的房价在3年内整体性跌去了70%(很多小户型的房子跌去了9成),"负资产"成为风靡一时的词汇,刻画着香港中产阶级的勤奋、投机、背运和地区优越感的丧失。
我们再以现在饱受"次贷危机"煎熬的美国房地产市场为例。在这场格林斯潘用"低利率"手段刺激出来的房地产虚假繁荣中,美国民众大多都享受了泡沫的好处,并利用地产增值获得更多的消费信贷支持。但即使是在这场全民"皆有所沾"的盛宴中,美国的基尼系数有条不紊地攀升,用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的话说,"在布什减税的掩饰下,中产阶级发现自己变穷的感受力比以往更迟钝,但他们实实在在的确变穷了。"去年,也就是次贷危机爆发的时候,美国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41的高水平。而现在,美国的房价从峰值已经下跌了25%左右,而像摩根这样的大多数投资银行估计美国房价还会继续下滑15%,也就是说,美国房价至少会跌40%。
现在中国的房价虽然局部有所回落,但作为超级城市的上海和北京看上去还并没有进入明显的颓势,但我们认为,这两座"房价堡垒"并不能支持多久,中国房价的"拐点"已经非常清晰地形成了。中国目前的城镇基尼系数大约是0.48(因为我们认为农村人口并不是城市房产的有效潜在购买者),类比地看,这意味着中国的房价将至少要下降40%。当然,这一"黑色"的结论会让一些房地产泡沫受益阶层感到不满,但这却为整个社会提供一种比较型的眼光和观察。
事实上,我们将外国资本套利涌入、人口密度(保持高价格的时间偏长)、当局对正当利率水平的认知程度(房价都会跌,但采取软着陆的方式会延缓下跌时间)、国民年龄结构程度(例如老龄化,例如年龄越大,收入流的均等性越强,就容易提高社会的基尼系数,日本的基尼系数提高也有老龄化的因素)、住房自有率的社会偏好等因素考虑进去,但发现这都不改变基尼系数和房价偏离度之间的有效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