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在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深圳很可能就是这样一只搅动全局的“蝴蝶”。
相关统计显示,在深圳楼市最为火爆时期,房价半年上涨50%以上,市场中60%至70%的购房者出自于投资需求,而其中高达90%以上比例的投资者为贷款炒房,成为中国房地产热的一个新的典型样本。其后,王石一言成谶,深圳房价“拐”了,短期内下跌又逼近50%,其“蝴蝶效应”一度由南至北影响包括京沪等在内的各地楼市,成为大涨大跌的“风眼”。
历经“拐点”后的深圳样本的现状和趋势如何?这个答案,对于至今仍深陷“成交低迷”泥潭的各地楼市不乏提示意义。 上海证券(行情 股吧)报记者在深入深圳楼市现场各方调查后发现:尽管房价已经下跌且幅度不小,但是,这一轮深圳楼市的大调整还远未到位。一个考验买卖双方的炙烤过程,很可能非常漫长……
房价乘上“过山车”
现在回想起来,陈先生(化名)在去年9月份购入卡罗社区(宝安海滨广场三期),可谓站在了深圳楼市的“分水岭”上。
陈先生购买的楼盘位于深圳关外区域,其销售均价早已从开盘时的13000元/平方米直线下降至8800元/平方米。谈及那时的购房感受,陈先生显得无可奈何:“当时就是眼睁睁看着深圳房价不断往上涨,而自己又需要有套房子住,所以最后还是一咬牙买了。”而在此之后,深圳新房市场的调整便拉开了序幕。
按照深圳住宅市场的发展曲线图,去年6月份时,深圳一手房价格一度达到最高点。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6月前21天深圳一手房的成交均价为15487元/平方米,比5月份上涨1264元/平方米;而对比1月份的10670元/平方米,房价在半年内上涨了45%。
“当时深圳关内区域的物业价格,一般都在2万元/平方米以上,在豪宅集中区域甚至有近4万元/平方米的售价出现。”美联物业深圳总经理王书权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的调查则显示,去年6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1%,而当月深圳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涨幅高达13.9%,仅次于北海,排名全国第二;二手住房销售价格同比涨幅更达16.1%,“领军”各大城市。
在这轮非理性的房价上涨之后,深圳市政府开始着手进行调整——加强闲置土地处理、出台外资准入细则、加大住房保障力度、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交易秩序等。而《关于实施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07年度实施计划的通知》(深国房〔2007〕330号)更是确定了年度住宅用地计划供应总量达到210公顷的目标。“之后深圳楼市开始表现为缓慢回落。”王书权表示。
在调整几个月之后,随着市场整体成交放缓,深圳楼市在去年9、10月份开始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公开数据显示,去年10月份深圳楼市的销售面积仅为15.36万平方米,创下年度最低纪录;与当年1月份的80.26万平方米相比,萎缩幅度高达81%。这种低迷态势一直延续至去年年底,销售面积始终未能超过20万平方米。
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是,深圳新房市场在今年开始出现广泛降价,同时引发了业主退房风潮。深圳房地产市场的未来走向,一时间显得迷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