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地频“流拍”:开发商正视疯狂拿地风险
进入2008年,曾经一度疯狂拿地、频争“地王”的开发商们,面对土地供应,普遍显现出“发蔫”症状。
1月8日,与两年前曾拍出26亿元“地王”的北京广渠路36号地仅一街之隔的广渠路15号地惨遭流标。规划总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被业内认为可能是新“地王”的朝阳区来广营乡清河营村1号住宅用地开标,因参加投标的开发商不足3家也在去年底以流标收场。
“真是太意外了。”中原地产华北区域总经理李文杰在得知拍卖结果后连连摇头。在他看来,这些“绝版”地块地段好,周围的配套设施也已比较完善,“应该拍个好价钱”。
土地市场连爆冷门的现象也在其他地方上演。去年底,广州推出12宗地块,仅7家单位竞价,最终2块地流拍、5块地以底价成交。南京地价近期也如同“过山车”般急速下坠,地处江宁区的一地块以底价成交,楼面地价每平方米2000元,而就在一个多月前,同板块的成交土地楼面地价为每平方米4446元,降幅超过50%。
“随着政府打击开发商囤地的力度越来越大,开发商开始正视大量拿地的风险。加之面临信贷紧缩形势,开发商资金链紧张,无疑是这些地块流标的最大原因。”北京师范大学董藩教授指出,土地价格过高,会严重透支未来的房地产价格。
与高价地“流拍”形成对比,是取得较多土地的企业对土地的有效利用不足。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发布的《2007上半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研究报告》披露,“上半年全国完成土地开发面积同比增长7.6%,增幅比2006年同期回落26.4个百分点,占待开发土地面积比重仅40%。”
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国家近期加强对闲置土地加大监管,规定开发商不能分期获取土地证,防止开发商依靠少量土地“滚雪球囤地”,亦可防范金融风险。